一个车站,总投资高达3600余万元,自2015年建成后却至今尚未投用,闲置长达10年。最近,《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关于此事的“读者来信”。黑龙江省绥化市的王先生反映,直到现在,市民搭乘长途汽车,还得去破旧不堪的老客运站。
浪费这么大一笔钱、一块地,谁看了都心痛。记者实地探查发现,该车站的外立面已经出现了破损,墙面脱落、玻璃碎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候车厅里成排的座椅还有不少连塑料包装都没拆。好好的一个车站,就这么“拖”坏了。
为什么建了不用?相关工作人员给出三个原因:一是车站门前有个滞迁房屋,2021年底才拆迁完;二是施工单位未及时报送工程验收资料;三是工程还未完成最后结算。
解释看似有理有据,实则经不起推敲。就说第二点,早验收才能早回款,施工单位没必要在资料报送上拖沓。施工单位负责人金复杰也表示,“光跑交通局就不下一百遍”,且手里有一份《竣工工程验收报告》,但该文件未标明明确的验收通过日期。“现在因为没写日期,对方将车站迟迟不启用的责任推卸到我们身上”,金复杰说。
“有些领导干部不愿意理会前任的事,新官不理旧账”“他们也不知道手续该怎么办,都得企业自己去推动”……企业负责人讲述了这些年的难处。的确,施工单位有委屈,这些说法也还有待考证。然而,投资3600余万元的车站闲置10年却是不争的事实,当地主管部门该给企业和公众一个说法。
如今看来,还有很多疑问未能厘清。当年立项有没有经过严谨论证和民意调查?验收迟缓是利益纠纷还是流程不明所致?是否存在企业反映的干部怕担责不作为?目前,当地表示该车站预计年末可投入使用,但这不代表闲置10年的事就能“糊弄”过去。问题已曝光,相关部门应该从严从速展开调查,把责任链条捋清楚,让该担责的人站出来。
这些年,类似事情屡屡出现,说明一些重大项目在决策、监督、追责方面的病灶,始终未能根除。作风建设是常抓不懈的基础工作。个别决策者急于用大项目装点政绩,那就用效益倒查的考核机制、终身追责的问责机制,使之急不来也不敢急。唯有以制度的硬约束靠前兜底,才能尽量把花钱“打水漂”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钱,要花在刀刃上。10年时间,不仅能侵蚀一座无人养护的客运车站,更会消耗一家企业、一方群众的信任期待。守住重大项目上马的安全线,杜绝“新官不理旧账”,别再把新车站拖成烂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