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老牌企业重庆南瑞博瑞变压器有限公司也及时向绿电赛道转型,研发出110千伏混合绝缘油电力变压器等国际领先产品,寿命延长超50%。前不久,其220千伏新能源变压器产品成功应用于新疆喀什大型光伏治沙项目,助力荒漠变绿电。
当前,重庆正锚定“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做大绿色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占比,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含“绿”量持续提升。
其中,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重庆积极构建“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产业链生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建设不断提速。今年上半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48.9万辆、同比增长25%,主流乘用车均价提升至22.2万元。
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重庆积极构建“新整机+新配套”发展格局,笔电、手机等产品加速向新一代智能终端迈进。今年上半年,笔电出口均价提高9.8%,集成电路产量增长近70%。
先进材料产业也向绿色高端迈进,重庆建成全球最大己二酸和单体氨纶生产基地,玻璃纤维、铝合金生产规模分别位列全国前三、前十,多项产品加速填补国产空白。
增效益,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生态
让“垃圾”变资源、构建循环生态,是绿色工厂的第三张名片。
位于忠县的重庆海螺水泥年产能达640万吨,不仅能耗高,排放的粉尘也多。怎么办?
企业的思路是,利用水泥窑来处理城市垃圾。公司副总经理汪庆民介绍,“生活垃圾正好可作为水泥窑的燃料,窑内温度最高可达1450摄氏度,不会产生二噁英等有毒物质。”
近年来,重庆海螺水泥先后投用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厨余垃圾及固废项目。在忠县,每天有数十吨生活垃圾被运到这里,经过发酵和高温焚烧后,垃圾成为燃料和水泥粉料,每年为企业节约标煤4.2万吨。
如今,这家水泥厂更像一个“城市净化系统”,从工业固废到生活垃圾,各类城市废料在这里被“吃干榨净”,连污染隐患都变成了生产资源。
这一实践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认可。“从技术路径看,这家企业的零碳探索很扎实。”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关潇表示,生活垃圾资源化发电后,剩余飞灰能作为水泥原料实现全量利用,整个过程形成了“废料—能源—原料”的闭环。
类似的例子,在重庆不胜枚举。
比如,作为玻纤行业内首家绿色工厂,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生产废水循环利用、梯级重复利用,从源头上减少污水产生量,生产废水降幅达50%。
位于涪陵的华兰生物通过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实现中水全部回用,杜绝了水污染排放,回收的水不仅用于企业绿化浇灌、地面冲洗和冷却塔补水,还能提供给市政部门,用于日常冲洗道路、浇灌绿化等。
市经济信息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重庆正大力推动企业循环生产、园区循环运行、产业循环链接,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其中,在引导再生资源行业规范化方面,重庆已形成年利用废钢铁450万吨、再生铝60万吨、废旧轮胎20万吨、铸造废砂30万吨的资源循环利用产能。“十四五”以来,重庆累计新增各类大宗工业固废处置能力380万吨,今年上半年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升至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