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烟草行业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成果发布会的最高领奖台上,重庆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涪陵卷烟厂“传奇”QC小组的成员们捧起了一等奖的奖杯。这不仅是对他们课题《降低YJ218滤嘴接装机烟支质量缺陷率》的最高肯定,更是重庆中烟在这一全国性顶级赛事中历史性的“零的突破”。与此同时,其兄弟单位重庆卷烟厂“龙卷峰”QC小组的成果《降低ZB416A中支高速包装机小盒包装质量缺陷率》也斩获二等奖。
拨开荣誉的光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操作密码”,会发现一个由顶层制度设计、严谨科学方法、深度案例实践和精准行业对标构成的成功闭环。这套“组合拳”,为企业如何将群众性质量活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和创新力,提供了一份极具价值的操作手册。
方法为器
科学严谨替代模糊经验
如果说制度是创新的骨架,那么科学的方法论就是攻克难题的利器。重庆中烟QC成果的第一个密码,在于其对科学工具的极致运用,实现了从“经验判断”到“数据说话”的根本性转变。
翻开涪陵“传奇”小组和重庆“龙卷峰”小组厚厚的成果报告,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扑面而来的科学严谨性。
上述两个小组都面临着一个看似宽泛的问题:设备缺陷率高。他们的做法不是立即动手修理,而是通过严谨的数据分析,层层剥茧,直至找到问题的症结。
例如,“龙卷峰”小组在面对ZB416A包装机高达4045 DPMO(每百万次机会缺陷数)的缺陷率时,通过排列图分析发现,“小盒包装质量缺陷”占了总缺陷的62%;在这一大类中,“小盒商标纸质量缺陷”又占了82.01%;而在商标纸缺陷中,“小盒粘贴不良”更是占到了惊人的88.07%。
通过这样一套“组合拳”,一个模糊的“包装机缺陷率高”问题,被精准锁定为“小盒粘贴不良”这一个具体的、可测量的症结。这种数据驱动的诊断方式,确保了后续的所有努力都用在了刀刃上。
在锁定症结后,小组并未急于提出解决方案,而是针对所有可能的末端原因,逐一进行科学验证。
“数据不会说谎。我们的每一个决策,都必须建立在对事实的严谨验证之上,而不是凭经验拍脑袋。”“龙卷峰”小组的一位一线工程师在交流中反复强调。
他们运用了方差分析(ANOVA)、双样本T检验等统计学工具,对“车间温度”“胶水粘度”“设备保养”等9个潜在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最终,只有“商标纸第三鼓轮吸风孔堵塞”和“小盒胶缸上胶量过小”两个因素在统计学上显示出显著影响(P值均小于0.05),被确认为根本原因(要因)。这种严谨的验证过程,排除了大量干扰项,确保了对策的精准性。
制度为基
从活动到体系
然而,如此严谨科学的方法论并非空中楼阁,它的有效应用,离不开顶层设计的保驾护航。这便引出了重庆中烟QC活动的第二个密码:建立一套将零散活动规范为系统化体系的管理机制。
“很多企业的QC活动之所以流于形式,根源在于缺乏一套刚性的、全流程的管理办法,”一位长期观察国企管理创新的行业研究人士指出,“重庆中烟的《QC小组活动管理办法》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它为QC活动提供了‘硬约束’和清晰的‘路线图’。”
这份管理办法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标准化与规范化。这份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小组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从小组组建、课题类型选择、课题注册、活动程序、过程指导,到成果评审、发布、激励与推广的全流程闭环。
这意味着,每一个QC小组从成立之初,就被纳入了一个统一、科学的框架内,避免了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其次是分层筛选与持续优化。重庆中烟建立了“厂级—公司级—外部参赛”的三级发布评审体系。每年4月,各卷烟厂先行组织内部发布赛,优胜者再进入5月的公司级决赛。这种“赛马机制”确保了最终被推向行业或全国赛场的,都是经过层层打磨、优中选优的精品。
“这种自下而上攻关、自上而下评审指导的模式,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一位重庆中烟的内部管理人士表示,“它确保了我们的创新活动既有来自一线的活力,又有来自管理层和专家的专业把关,从而大大提高了成功的概率。”
案例拆解
从小切口到大专利的创新飞跃
制度和方法最终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荣获行业一等奖和国际质量金奖的涪陵卷烟厂“传奇”QC小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解决微小问题到创造巨大价值的完美范例。
课题的起点,是一个小切口:“接装纸上的细微皱纹”和“接装纸夹带的烟末”。这些在高速运转的设备上看似不起眼的瑕疵,却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感官体验。该小组组长坦言:“我们坚信‘产品即人品,质量即生命’。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驱动我们向这些顽固的‘小问题’宣战。”
小组通过深入分析,将问题根源锁定为三大技术瓶颈:上胶辊锁紧装置失效、接装纸未及时释放、烟末清理装置结构存在缺陷。
最终的成果,是一次新突破。面对这些行业性的技术难题,小组成员没有停留在修修补补,而是选择了硬核的技术创新。他们自主设计并研制了三套全新的解决方案,最终将YJ218滤嘴接装机烟支质量缺陷率从活动前的2.04‰大幅降低至0.38‰,创造了超过百万元的年度经济效益。其中的两项核心创新——“一种卷烟机胶辊轴涨紧装置”和“一种接装纸切刀护置处烟末清除装置”——成功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无独有偶,重庆卷烟厂“龙卷峰”小组在解决ZB416A包装机问题的过程中,同样展现了这种从“小切口”到“大创新”的能力。他们设计的“在第三鼓轮负压释放区增加正气吹风装置”和“增大上胶辊涂胶孔尺寸”的方案,不仅将缺陷率从4045 DPMO降至1229 DPMO,其创新设计还获得了设备制造商——上海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认可,并被采纳应用于后续出厂的新设备上。
价值彰显
从对标学习到引领行业
重庆中烟QC成果的最高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内部的降本增效,更在于其在行业内外所彰显的推广价值和引领作用。这标志着其QC工作已经完成了从“对标学习者”到“标准贡献者”的角色转变。
一位烟草行业资深专家评论道:“衡量一个企业QC活动水平高低,不仅要看它解决了多少自身的问题,更要看它的成果是否具有普适性,能否为行业提供可借鉴的解决方案。重庆中烟的案例,无疑是这方面的典范。”
在专家看来,这种引领作用体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国际舞台的认可。涪陵“传奇”小组的成果不仅在国内获奖,更走出国门,在第49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ICQCC)上,凭借全英文的在线发布,斩获了代表最高荣誉的金奖。这证明其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和创新成果的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卓越标准。
第二,产业链的反向赋能。“龙卷峰”小组的创新成果被设备制造商采纳,这是一个极具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它意味着一线使用者的智慧,通过QC小组这一载体,成功转化为了推动产业链上游技术进步的动力。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价值创造,体现了企业在产业链中的技术话语权。
第三,行业内的广泛推广。“传奇”小组的专利技术,不仅在重庆中烟内部全面应用,还被四川中烟绵阳卷烟厂、河南中烟漯河卷烟厂等兄弟单位正式发函请求借鉴应用。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是其成果技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最有力的证明。
重庆中烟的成功实践告诉人们,卓越的QC工作并非高不可攀,它是一门可以学习、可以复制的方法。其核心在于:以一套严谨的科学方法为工具,确保决策基于数据;以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为保障,确保活动规范有序;以一批攻坚克难的深度案例为实践,将理论转化为成果;最终实现超越自身的行业价值,从跟跑者变为领跑者。
然而,“术”的成功,终究要靠“道”来引领。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理念、机制和文化,值得认真探讨。
唐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