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武隆仙女山,58岁的张思国最近心情不错。5年前,他把自家小楼改造装修成乡村民宿,做起了避暑生意。“40个房间全住满了。”今年夏天,自家民宿生意火爆,张思国笑着说,“山上的凉风,也卖上了好价钱”。
经济学中有个名词叫“一度效应”,指的是气温发生1℃变化,商品的销量会随之发生很大变化。当重庆主城区的气温“亮起红灯”,平均海拔1850米的仙女山却保持着22℃左右的月均气温。这“10+℃”的温差,正是一把打开经济增长的钥匙。每逢酷暑,人们对清凉的渴望,便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热情。
张思国的故事,并非个例。仅武隆双河镇,现在就有561家民宿、农家乐,比去年新增50多家。供给增长,折射的是需求扩大。截至7月中旬,武隆景区持票游客人数同比增长25.27%,其中以避暑客为主的散客人数同比增长更是高达54.42%。一个“54.42%”足以说明——“山上的凉风”,市场越来越大。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交织叠加,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山上的凉风”,把城里的人们“吹”到了清凉的山里,也把增收的喜悦“吹”进了村民的心里。更可贵的是,这些年,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也纷纷返回家乡,自己创业当老板。乡村,因人的归来,重新焕发了活力。
事实上,大家回来并非重复竞争。“凉风”之外,业态丰富——在武隆,低空经济、露营经济等新业态,与避暑经济协同发展;在丰都,“城里娃”和本地孩子一起学扎染,家长则抽身去摘番茄;在南川,金佛山景区推出“24℃森呼吸”主题周,带来森林瑜伽课堂新玩法……“凉风”是资源所在,开发是关键环节。精准定位、深度挖掘,让清凉资源衍生出多元价值,让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怎么开发?大胆融合,打破“靠山吃山”的惯性思维。今天的清凉经济,正在从以“凉”引客转向价值深耕,本质上是要在气候优势之外,为游客提供更多可感知、可传播的附加价值,乃至于一种“在别处”的生活场景。就像影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呈现的那样,一个地方最核心的魅力不是蓝天白云,而是只此一处的风土人情。这就需要跳出单一视角,构建更为丰富的文化生态,让“凉风”成为人文魅力的放大器。
如何可续?小心呵护,守好“绿水青山”的绿色本底。越是有“凉风”的地方,越需要平衡开发与保护。民宿扩建有没有侵占林地?污水处理是不是达标?游客数量是否与生态承载能力相匹配?每一个问题,都指向同一种抉择——利当下,还是利长远?在避暑经济越来越热的当下,各地更加需要把监管工作做得更频繁、更细致一点,守住那份让人流连的干净底色。
年复一年,“张思国们”的民宿一定能卖出更好的价钱。这其中,不仅有凉风的清爽,更有人文的芬芳。重庆的广袤乡村,也定会因此而更加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