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会议也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特色产业。深入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是重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在供给侧“点、线、面、体”层层推进,需求侧“源头、连接、终端”整体激活,环境侧“五大要素”协同保障,以“三位一体”共同推动重庆生态特色产业迈上新台阶。
加速产业升级,提升供给水平。做深“土特产”文章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生态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一要“点”上发力,实现品质突破,筑牢产业根基。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机装备研发,推进生产加工重点设施改造升级,夯实硬件基础;加速科技创新赋能品种改良、精深加工、灾害防治,补齐弱项短板、巩固特色优势;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探索“产业大脑+未来农场”新模式,以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生产效率、产品品质。二要“线”上延伸,强化全链开发,提升产业价值。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统筹发展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固链,实现特色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韧性。三要“面”上聚集,扩大整体规模,形成产业优势。聚焦“3+6+X”和“一主两辅”打造产业集群、发展产业强镇,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迭代小型企业、家庭作坊,打破山地农业分散化、细碎化限制,优化空间布局和种养结构,强化产业对接和组织协调,加快建设各类产业园、加工园,集聚成势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提高市场份额和议价能力。四要立“体”打造,推动三产融合,丰富产业结构。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掘农耕文化、生态环境、乡村空间的特色和价值,围绕特色资源禀赋供给多样化复合融创产品,全方位塑造旅游观光、休闲康养、劳动体验、研学教育等新业态,推动农文旅康深度融合发展。
开拓市场空间,扩大产品需求。抢抓“扩内需促消费”政策窗口机遇期,深挖生态特色产业市场潜力。一要立足“源头”,强化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美誉度。制定品牌规划,明确品牌定位和核心价值,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产业溢价;树牢品牌标杆,擦亮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巫山脆李、潼南柠檬等标志性“金名片”,多渠道提升市场辨识度、知名度,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打造品牌矩阵,用好“渝味360碗”、巴渝名优、巴味渝珍等选树平台不断丰富品牌名录,深度开发地理标志农产品,积极争取更多“国字号”认证。二要面向“终端”,坚持需求导向,提升市场影响力。升级营销理念,密切关注消费结构、偏好、周期变化,利用大数据精准把握多样化差异化需求,以“环保、健康、品质”开拓中高端市场,以“新颖、便捷、性价比”吸引青年群体,抢占细分赛道;加大宣传力度,拓展销售渠道,打破地域局限,线下积极举办参加各类“会”“展”“节”,线上入驻电商平台、社交媒体,开展广告投放、网络直播、短视频宣传,加大海外推介力度,扩大生态农产品出口。三要强化“连接”,畅通流通环节,促进产销一体化。在生态农业产区密布物流网点,以多式联运为导向,加快建设仓储保鲜冷链设施,拓展销售范围,健全分销网络,构建产运协同、智能高效、安全稳定的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积极探索产品与客户有效连接新模式,大力发展认购认养、订单农业、定制农业,实现种、管、收、送全链条服务,推动农产品和食品直接定向走进超市、食堂、社区、家庭。
健全支撑体系,优化发展环境。以“四进三回”、“四链”融合、“四侧”协同为抓手,为生态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一要加强政策倾斜,重视规划引领。坚持高位推动,完善生态产业政策支持体系,在财税、金融、土地、组织、技术、人才各方面出台配套措施;科学制定生态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久久为功,以持续性长效投入稳定政策保障预期。二要优化金融服务,引导资金反哺。通过基金参股、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强产业基金、国有投融资平台对重点企业和项目的扶持;引导和规范工商资本投资生态产业,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丰富产业保险类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优化产业投资环境。三要提升组织程度,提高经营能力。发挥供销合作社的行业指导作用,激发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的协调组织功能;立足产业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规范发展,促进小农户和大产业有机衔接。四要联合科研力量,强化科技支撑。用好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壮大“科企联合体”,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共享的协同创新平台,攻坚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成果普及推广,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五要加速人才引育,抓实队伍建设。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摸清人才缺口,加快推广“新农人”“乡村CEO”等项目,向外引才;开展产业技能、经营能力培训,本土育才;落实优待政策、明确职业规划,诚意留才,打造一支懂产业、有技术、善经营的人才队伍。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委党校分中心,本文为重庆市社科规划博士项目:2023BS04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