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低空经济创新发展强市坚持系统观念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加快打造“线上+线下”外贸综合服务体系
第012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加快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低空经济创新发展强市
坚持系统观念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特色产业
加快打造“线上+线下”外贸综合服务体系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7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库对话

加快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低空经济创新发展强市

  7月12日,首届西部低空经济博览会在梁平区开幕,嘉宾、游客等在重庆梁平机场观看飞行器展览。特约摄影 刘辉/视觉重庆

  不久前,市委书记袁家军在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工作时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放大特色优势,强化集成创新,持续完善低空飞行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不断提升低空空域管理水平,扎实推动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加快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低空经济创新发展强市。低空经济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也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重庆是低空经济发展的热土,如何加快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低空经济创新发展强市?围绕这一主题,重庆日报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谈谈他们的看法。

  ——编者

  主持人:

  朱涛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专访嘉宾:

  柳钦火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陶于祥 重庆邮电大学信息产业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空间大数据智能技术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打造低空经济创新发展强市,重庆优势何在

  重庆日报:在加快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低空经济创新发展强市方面,重庆有哪些独特优势?

  柳钦火:重庆发展低空经济的优势可概括为“场景立体化、产业基础实、数字底座强”三大特色,形成了全国少有的复合型竞争力。一是复杂地理环境与超大城市需求叠加的全域立体化低空应用场景。重庆作为超大城市,具有山城、江城、桥都的独特地貌,高楼林立、山地起伏、江河纵横、桥梁隧道众多,形成了极其复杂的立体空间结构。这种“四维立体场景”(山地、水域、城市、空域)的深度交织,为低空技术提供了全球罕见的“天然试验场”。二是重庆具有从研发到运营的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基础。依托重庆老工业基地的制造基因,已形成“核心部件—整机制造—场景运营”的完整产业生态,如梁平区集聚40余家低空企业,2024年产业规模达25亿元。同时,重庆的“硬科技+硬制造”双轮驱动,使其成为西部低空产业链最完备的城市。三是重庆具有从实验室到应用场景的数字底座与空域管理优势。通过“技术平台+制度创新”双突破,重庆构建了全国领先的低空治理体系,如西部低空之城空域实验室开发空域AI大模型驱动的“数字空管”系统,实现10秒内航线冲突智能调度等。总的来说,“需求牵引技术、技术反哺产业、产业升级治理”的闭环,正是重庆低空经济最具辨识度的基因密码。

  陶于祥:重庆是发展低空经济的热土,具备产业基础坚实、应用场景丰富、数字底座扎实等独特优势。一是依托区位优势,构建低空经济开放发展新通道。重庆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具备通江达海、联通欧亚的独特区位优势。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占长江经济带比重达5.1%,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腹地与多样化应用场景。二是立足制造业产业优势,打造低空装备产业发展新高地。重庆是我国先进制造业重镇,产业体系完备、科教资源雄厚。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持续突破,航空钛合金、功率半导体等关键技术加快应用转化,为飞行器智能化、轻量化、国产化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支撑。三是科教人才优势突出,提供低空经济发展智力支持。依托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高校,低空经济相关学科建设持续加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健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持续深化低空领域技术创新

  重庆日报:如何深化低空领域技术创新,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柳钦火:当前,重庆低空经济正处于从“场景验证”向“产业爆发”跃升的关键阶段,需以“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平台赋能、安全标准保障”三轨并进,构筑“技术—平台—安全”协同发展的低空经济创新生态。一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打通低空感知“最后一公里”。针对飞行控制系统、高能量密度电池、智能传感器等短板,实施“揭榜挂帅+链式攻关”双轮驱动。联合央企、科研院所研发抗干扰导航芯片、轻量化高光谱成像仪等,融合北斗导航、卫星遥感为低空飞行提供高精度的环境感知能力,为超大城市治理、生态环保、应急减灾等应用场景提供精准的时空数据底座,破解山地复杂环境下的感知瓶颈。二是创新平台赋能,构建产学研用转化“加速器”。整合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资源,创建低空领域高水平研发平台,聚焦上述关键技术与瓶颈,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建设“超大城市低空综合验证测试平台”,模拟重庆典型地貌(山地、滨江、密集城区)、气象条件(多云雾)、电磁环境等,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仿真测试—实景验证—评测评估”的一站式真实环境测试与验证服务,大幅降低低空产品研发成本和缩短研发周期。三是建设标准与安全体系,筑牢山地低空运行“防护网”。加快推进低空监管和安全技术体系研发与制度创新,开发低空安全防控设备和模型,集成风险仿真、推演预警、应急避障等预案库,制定山地城市无人机起降场建设标准、低空物流航路规则等地方规范。

  陶于祥:通过系统构建“企业主导攻关—平台夯实根基—高校赋能生态”的三维协同创新体系,全力突破飞控系统、动力电池、智能感知等“卡脖子”技术,加快形成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低空经济科技创新高地和产业集群。一是构建企业主导的低空技术研发体系。聚焦飞控系统、动力电池、智能感知等“卡脖子”技术,由低空经济领军企业牵头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技术攻关与产品迭代。围绕飞行装备、保障装备、服务装备三大类低空装备,进一步整合产业链资源,打造产业创新综合体。二是加强低空经济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针对我国在飞控系统、动力电池、智能感知等关键核心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应加快建设“AI+低空”研发应用中试基地,加速技术融合与应用研发,为前沿基础技术提供验证平台。围绕总体、系统、软件、元器件、材料等重点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研发布局。三是发挥高校在低空经济相关学科重构与适航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发挥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科研优势,深化低空经济领域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支持高校与龙头企业共建研发平台,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为低空装备制造提供智力支持,助力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生态构建。

  大力推动低空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庆日报:如何聚焦项目和产品大力推动低空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产业集群?

  柳钦火:重庆低空产业集群建设要以“链主牵引、场景反哺、区域协同”为战略主轴,通过“技术—制造—服务”三链融合,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低空经济发展高地。一是构建链主牵引的低空产业生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建链、补链、强链”核心作用,吸引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部件材料、航空器整机制造、低空安全、低空飞行服务等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协同共生的低空产业矩阵。二是打造“低空制造+”特色基地群。立足各区域资源禀赋,构建“一区一特色”的差异化制造体系,打造“链主+场景”联合实验室,推动低空制造企业适配,建立本地化供应链。如在渝北区布局eVTOL整机制造,在永川区发展应急巡检无人机,在梁平区形成通航装备集群等。三是培育“低空感知+”服务新业态。以北斗导航、“通导遥”融合技术为引擎,大力发展低空遥感特色产品,提升低空感知数据服务价值链。如构建“低空遥感数据中台”,为农业保险定损、地质灾害评估提供高时效数据产品;开发低空AI巡检SaaS平台,开发全域立体化低空应用场景。

  陶于祥:重庆作为西部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低空经济发展先行区,应聚焦项目与拳头产品创新,实施延链、补链、强链战略,打造数智消费业态丰富、产业链条完整、创新生态活跃的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之城。一是积极推进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完整产业链。实施“一企一策”,加大力度培育低空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链主企业,扩大产业规模与夯实技术优势。加速构建“研发—制造—服务”全产业链,强化对产业上下游组织协同,推动产业生态圈蓬勃发展。二是打造多元化的低空制造产品谱系,持续壮大现代制造业规模。围绕生产作业、交通运输、文旅体验、安防安保四大领域,持续推进核心技术研发和产品线延伸。构建消费级(航拍娱乐、文化体验等)、商用级(农业植保、物流运输等)和专业级(森林防火、通信保障、应急救援等)多层次产品矩阵,进一步丰富低空制造产品谱系。三是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推动低空产业集群发展。依托重庆制造业和成都电子产业优势,联合川渝两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协同攻关,强化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建设跨区域低空产业园区和科技创新平台,联合申报国家级低空经济创新中心。设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低空经济发展基金,共建人才培训基地,建立成果转化共享机制,提供资源要素保障。

  加快打造“低空+”标志性场景

  重庆日报:怎样深化拓展多元应用场景,加快打造“低空+”标志性场景,不断培育壮大低空经济市场?

  柳钦火:重庆拓展低空经济要以“治理破题筑基、消费激活造血、全域联通增效”为核心路径,通过“通导遥”融合技术赋能,将复杂地理环境转化为全域场景创新优势。一是聚焦重庆特有的山地灾害、高楼消防等低空刚需应用场景。部署具备强抗扰能力的低空无人机集群,建设全国领先的低空应急与公共安全体系,实现山区森林防火巡查监测、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实时监测预警与救援、城市高层建筑消防救援,以及穿山跨江段、复杂地形段、高架段的高压输电线、油气管道、轨道交通设施等智能巡检。二是深化拓展超大城市治理场景。综合北斗导航、卫星遥感等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治理网络,加快拓展应急救援、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医疗救护、文物保护等低空应用场景,推动无人飞行器场景应用在超大城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是丰富重庆低空特色应用场景。依托重庆自然景观资源,开发“低空科技+生态”融合型消费产品链。例如武隆峡谷观光航线叠加AR地貌解说;梁平百里竹海景区引入无人机旅拍,结合遥感数据生成游客专属三维航拍地图等。

  陶于祥:重庆应立足城市复杂多元的治理需求和广阔的产业腹地,以“低空+”融合应用为牵引,打造一批标志性应用场景,激发低空经济新动能、释放新市场潜力。一是聚焦重点领域,推动低空技术加快融入城市治理体系。围绕重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需求,深化低空技术在城市应急、公共服务、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融合应用,系统布局城市救援、森林防火、高楼消防、防汛救灾等场景,推动构建“空中+地面”立体应急响应体系。如在物流配送领域,创新探索“低空+医药配送”“低空+快件投送”等场景,提升偏远区域、特殊时段的物资保障能力。二是加强“四链”融合,完善低空经济发展生态体系。充分发挥重庆产业基础和场景资源优势,围绕低空飞行器制造、飞控系统研发、运营服务平台等关键环节,加快构建涵盖整机设计、核心部件、运营服务、数据平台的低空产业链条。推动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制造企业、运营机构实现“四链”融合与“四侧”协同,建设一批低空经济孵化器、测试验证平台和场景应用试验区,打造从研发到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生态体系”。三是健全管理机制,强化低空飞行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低空飞行风险评估和分级响应机制,提升城市级低空监管平台运行能力,推动“人防+技防+智防”深度融合,确保“放得开、管得住、用得好”,牢牢守住低空经济安全底线,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