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河畔 万花盛开夜空的盛宴《重庆大轰炸——勿忘国耻》历史洪流中的命运与抉择野溪欢
第004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孝子河畔 万花盛开
夜空的盛宴
《重庆大轰炸——勿忘国耻》
历史洪流中的命运与抉择
野溪欢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7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孝子河畔 万花盛开

简云斌

  题记

  为支援抗战,我们的先辈没有退缩。那些艰难岁月,无数热血儿女从四面八方而来,在这片热土上奋斗着、奉献着、牺牲着。小小的孝子河,承载着历史使命,在崇山峻岭中,流淌出一股惊天动地的浩气。

  一

  我居住的小城万盛,位于重庆南部,有条河穿城而过。说是河,其实更像溪流,水面不宽,冬春流水淙淙,夏秋山洪暴发,方有滔滔之势。

  这条河是长江二级支流,名字很特别——孝子河,来源于一个本地故事。

  据载,孝子河本名水潈溪,又名平滩河。清乾隆年间,万盛场对岸芭蕉湾有个周孝子,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周孝子每天涉水过河,到场上帮人打短工,得米一碗,以供奉老母。

  有一天,平滩河涨水,周孝子担忧母亲挨饿,不顾劝阻,冒险过河。刚至河中,一个大浪将他卷走。众人叹息周孝子必死无疑,谁知他被水冲去十里远,竟得以生还。人们都认为是其孝行感动了上天,才得到善报,于是将平滩河改名孝子河。

  周孝子只是一介乡民,凭着朴素的孝行,竟然让河流改名、桑梓增辉!

  孝子河流经的万盛,唐代设置过溱州及荣懿县,清代,四川的食盐、贵州的山货在此中转,商贸渐兴,人们呼之万盛场,寓意万业兴盛。万盛地下蕴藏着煤炭,1938年,因抗战需要,在此开办南桐、东林等煤矿。万盛逐渐成为工矿重镇,被誉为“抗战煤都”。

  上世纪90年代,我在南桐煤矿工作过。煤矿位于孝子河与其支流刘家河交汇处。说实话,当年的环境不太好,满目乌黑,煤尘飞扬,河水混着煤泥向下游流去,像一条黑龙。

  那时年轻无知,除了厌嫌,并不了解这个煤矿曾为国家作过什么贡献。只记得有一次在矿机修厂,一个师傅指着一台仍在运行的老式铁炉告诉我,这叫中频炉,是从日本人手中缴获的。

  后来,翻阅《南桐煤矿大事记》等资料我才知道,抗战时期,南桐煤矿在大后方有着重要的工业地位。

  二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许多工厂从南京、武汉等地搬迁入渝。一时间,重庆能源供应出现严重危机,特别是钢铁厂、兵工厂开工不足,影响前方战事。

  为解决能源问题,1938年,经过勘测,渝黔交界处的南桐煤田被发现。以侯德均、张伯平、崔桐为代表的南桐煤矿首创者们,带着从大冶铁厂、汉阳兵工厂拆卸的700多吨设备,不顾日机轰炸,千里跋涉,溯三峡,抵重庆,又沿着川湘公路来到孝子河畔,在万盛点燃了工业文明的星火。

  我只能想象他们当年的艰辛:单是将几百吨设备运到偏僻的矿山,就已费尽移山心力,其中一台“兰开夏”锅炉,长20多米,重20多吨,且不能拆卸,天知道他们是如何将这个庞然大物搬来的?

  那时,矿区没有电,只能点油灯;没有自来水,只能喝泥水;也没有像样的办公和住宿场所,就只能借住在简陋的民房里。白天,他们在山沟里奔波、勘查;晚上,就着暗淡的灯光,画图纸、设计方案……

  更为艰辛的是数千名矿工。井下条件极其恶劣,在“四块煤炭夹一块肉”的地心深处,矿工们赤身露体,没有任何安全防护,用手镐、钢钎、撮箕、竹筐等原始工具,一点一点地开掘着煤炭。

  南桐煤矿是瓦斯、水、垮塌等灾害俱全的矿井,他们随时都在与死神搏斗。我看到过一些事故记载:

  1941年8月23日,第二分厂三号竖井爆发火灾,烟毒弥漫,死亡57人。

  1941年9月10日,总厂五号井平巷垮塌,压死7人。

  1942年9月4日,第一分厂二号竖井发生瓦斯爆炸,死亡5人。

  ……

  为支援抗战,我们的先辈没有退缩。

  他们以汗水、鲜血甚至生命为代价,开采着当时极为稀缺的主焦煤资源,炼成煤焦后运送到重庆,供应给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即重钢前身)及各兵工厂,作冶炼钢铁、铸造枪炮之用。

  可以说,一粒煤炭就是一颗子弹,一块煤焦就是一件杀敌利器。抗战期间,以南桐煤矿为主力的万盛,共生产优质主焦煤上百万吨,是大后方最重要的煤炭基地。

  1943年《大公报》社论这样评价道:“南桐之煤,不仅是炉火之薪,更是人心之锚!”

  那时的孝子河是繁忙的。孝子河河床陡窄,本不适合航运,但人们通过筑堤设堰,用小木船将这些煤炭运往下游蒲河,再装上大船,通过綦河、长江运到重庆。

  湍急的河水中,一艘艘木船来往穿梭,飞驰如箭。

  小小的孝子河,承载着历史使命,在崇山峻岭中,竟然流淌出一股惊天动地的浩气。

  三

  当年,万盛不仅有南桐煤矿,还有飞机制造厂。

  在距孝子河不远的丛林沟,有个巨大的溶洞,叫海孔洞,中国第二飞机制造厂就藏在这里。

  该厂于1939年从南昌搬迁而来。在洞里,全厂两千多名员工卧薪尝胆、铸剑深山,躲过日机5次搜寻和轰炸,克服各种困难,生产了数十架战斗机、教练机,还自行研制出中国第一架军用运输机——“中运一号”,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的奇迹。当年参与“中运一号”设计的林同骅、林同骥、陆孝彭等技术人员,后来都成为航空航天界的精英。

  那些艰难岁月,无数热血儿女从四面八方而来,在万盛这片热土上奋斗着、奉献着、牺牲着。他们炽热的情怀、坚定的背影、无悔的足迹,都留在了孝子河边,为这座移民城市注入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基因。

  令人感佩的是,当年,还有个万盛本地人,主动放下万贯家业,走到了抗战最前线。

  他叫刘子如(1870—1949),万盛金桥镇青山人,年轻时父母双亡,十分穷困,靠艰难打拼,中年时成为“缝纫机大王”。

  刘子如发家后,并未贪图享受,而是捐资创办了重庆私立孤儿院、青山孤儿院等多个慈善公益组织。为了慈善事业,刘子如倾尽家产,别人问他为何这样做,他淡然一笑:“不留金钱与儿孙买耻辱!”

  刘子如不仅搞实业和慈善,更有一颗滚烫的爱国心。全民族抗战爆发后,67岁的他放下生意,发起成立重庆抗敌后援会战地服务团,招募70多人,筹集40万件物资,并率团到鄂皖前线,为将士们劳军服务3年。

  他在阵地度过70大寿,被日军弹片炸伤过。一位《前线旬刊》的战地记者这样写他:“提起老先生,在皖南前线一带,几乎已成一个特殊的人物。因为他的出现,是代表着中华民族崇高而伟大的奋斗精神的,使衰老的中国,好似也年轻了许多!”

  当他离开前线时,陈毅将自己的照片赠给他,并题字“送给站在抗日最前线的刘老团长”。

  四

  刘子如去世后,葬在故乡青山石岗坪,距其墓七八里远的山下,便是日夜流淌的孝子河。

  千百年来,小小的孝子河一直浸润着万盛,见证着它从唐宋溱州、抗战煤都、工矿基地一路走来,蝶变为美丽宜居的转型新区、移民城市、旅游之城。

  在这座城市,有很多人物、很多故事,被孝子河一遍遍地书写与颂扬。

  古代的周孝子,抗战以及三线建设中的无数先辈,正是他们以大仁、大义、大孝、大爱,让这座城市拥有一种弥足珍贵的人文气质。

  每当我行走在孝子河畔,迎着清澈的波光,打量着熟悉的城市,“热血之城”“孝行天下”“忠义千秋”“万业兴盛”……这些词总闪现在脑海里。我知道,在家国精神滋养下,我的城市会像春天一样生生不息、万花盛开。

  脚下,孝子河仍在无声流淌,它要把这些淳朴而美好的故事,带到远方去。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