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消费场景是业态、模式、服务和环境等消费要素的系统化集成,是空间场所与情景氛围的立体化叠加,深刻影响着居民的消费决策。《措施》提出加力打造消费新场景,通过盘活“江崖街洞天”独特地貌资源创造沉浸式消费体验。比如,支持利用防空洞打造火锅店、茶馆、书店等“山城洞天”消费场景。
二是深耕汽车产业,创新细分领域政策。近年来,重庆聚力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这在提振消费上也得到充分体现。“其他省市(如浙江、广东)在汽车以旧换新中的补贴更多覆盖普通乘用车,对特定车型的针对性较弱。”邹於娟说,重庆则专门针对“车龄8年及以上的城市公交车和超出质保期的动力电池”给予平均每辆车8万元补贴,精准支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同时,支持“消费型改装业态发展”,拓展“汽车租赁、赛事及房车露营”等汽车后市场消费,助推汽车产业提升差异化竞争力。
三是加大激励力度,量化资金支持标准。其他省市(如上海、浙江)的激励政策多为原则性表述,而此次重庆拿出真金白银,最大力度促进消费换新升级。比如,《措施》明确对首店、首发活动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对评选创建的“渝悦消费”新场景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资金奖励”,对评选认定的“渝系列”直播电商基地给予“最高40万元奖补”。
四是强化川渝协同,突出区域联动效应。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措施》明确提出要“联合四川实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鼓励境外旅游团‘渝进蓉出’‘蓉进渝出’”,并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通过川渝协同放大入境消费效应。
让人民群众成为消费主角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成为消费主角,重庆下了实打实的功夫,在有钱、有闲、有意愿、有安全感等方面都做足了文章。
首先,要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措施》提出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多措并举促进居民增收,每年要新增城镇就业65万人以上、农民工就近就业30万人以上,每年脱贫人口务工稳定在75万人以上。“这就像给人民群众的钱包装了打气筒,工资稳了、收入增了,消费起来才硬气。”邹於娟说。
其次,要让普通市民的时间空出来。《措施》在“挤时间”方面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心声:严格落实带薪休假,鼓励和小长假连起来休,拓展夫妻间共享假期,甚至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时间逛商场、下馆子,让上班族也能“全家总动员”错峰去旅行。
最后,还要让消费者的安全感强起来。消费最怕的是“花钱买糟心”,为避免这类情况,《措施》提出要营造放心消费环境,从消费维权制度到平台问题整治,从消费品质量监督到消费场所实行“无事不扰”,让人民群众踏踏实实、放放心心花钱消费。
经济增长和居民增收是重点
“不难看出,《措施》的出台彰显了重庆加速驱动‘消费’这驾马车的决心。”邹於娟说。
近年来,重庆正在成为全国消费领域的“优等生”。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77.37亿元,在七大消费“万亿之城”中排名第二。2020—2024年,全市社零总额五年年均增速达到7.4%,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5.6%,连续四年登上“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榜首。
消费势头向好同时,重庆提振消费仍面临挑战。比如,重庆是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居民收入水平相较于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有一定差距,这成为制约消费增长的最大短板。又如,重庆消费能级“不够高”,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重庆高端品牌首店、国际知名展会、高能级商业综合体、五星级及以上酒店的数量有明显差距。
“扩大内需不是权宜之计,经济增长和居民增收才是长期提振消费的‘一体两面’。”邹於娟认为,经济增长可提供更多消费场景和就业机会,而居民增收让消费有了购买力,两者形成良性循环,消费潜力才能真正被激活。
为此,邹於娟建议,未来重庆在宏观层面要以经济持续增长筑牢消费底盘,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
比如,依托“本土产业”串起消费链条,大力发展汽车后市场、食品农产品加工产业等;依托“新型业态”拓展增长空间,瞄准消费新趋势、新方向,大力发展低空经济、邮轮经济、银发经济、美丽经济、宠物经济等新业态;依托“招商引资”稳定经济大局,压实压牢项目招引和建设任务,尽快将重心从“投资于物”逐步转变为“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并重,以劳动者人力资本价值提升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微观层面来看,要让居民持续增强消费底气,人民群众钱袋子鼓了,才敢“放开手脚”消费。
具体来看,要把“就业饭碗”端得更稳,可瞄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推进稳岗拓岗,结合15分钟就业创业服务圈建设,广泛布局“零工驿站”,促招工、管培训、帮维权;要让“技能增值”渠道更宽,支持职业培训学校、公共实训基地、社区青年夜校等建设,开展新职业新业态技能培训;要加强“低工资劳动者”生活保障,可从保险减免、优惠券发放、公租房倾斜、“一老一小”补贴等多个方面为该群体精准制定生活保障“政策大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