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开放促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特色化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城镇加快推进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推动信用赋能基层治理
第007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
特色化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城镇
加快推进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
推动信用赋能基层治理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7 月 1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信用赋能基层治理

贺裕立 李玉荣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提出,推动信用赋能基层治理,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信用赋能社区治理。信用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性要素,既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石”,也是基层治理多元协同的“黏合剂”。当前,基层治理面临诸多新挑战,通过构建“数据为基、场景为要、服务为本、制度为纲”的信用赋能基层治理体系,为破解基层治理瓶颈提供创新路径,有效推动基层治理从“经验管理”向“精准智治”转型。

  筑牢数据基座,夯实基层信用体系建设根基。信用体系建设是赋能基层治理的前提。要健全基层信用信息采集机制。在农村地区,建立“一户一档”农户信用电子档案,采集“生产+生活”信用数据,生活数据整合户籍信息、土地承包、信贷记录、邻里评价等,生产数据整合粮食种植、畜牧养殖、土地流转履约等生产经营信用行为。在城市社区,构建居民信用档案,采集志愿服务、垃圾分类、公共设施维护、邻里纠纷调解等生活类信用信息,收集党员报到服务、业委会履职、商铺经营合规性等特殊治理信息,实现“治理行为可记录、信用评价可量化”,为精准治理提供数据支撑。要搭建基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托各级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向下延伸建设“基层信用治理子平台”,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数据互通共享,通过智能算法生成信用评分,为融资贷款、政策补贴、公共服务资源分配等提供信用参考。

  激活多元场景,构建信用赋能基层治理生态。聚焦农村和城市社区两大场景,打造“信用+”融合应用模式。要破解乡村振兴痛点,以信用赋能乡村治理。将信用嵌入产业扶持、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场景,建立“守信激励—失信约束”双向机制。在产业发展方面,引入信用审查机制,对信用评级较高的主体,推荐纳入乡村振兴扶持名单,在贴息、补助等方面给予倾斜;在人居环境方面,对参与农村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进行信用积分记录,并开展积分兑换农资产品服务;在矛盾调解方面,对在邻里纠纷、权属争议中主动履约、积极配合调解的当事人记录良好信用。要破解城市治理难题,以信用赋能社区治理。通过“信用+志愿服务”“信用+养老”等场景设计,引导居民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在居民自治方面,居民通过参与反诈宣传、助老助残等志愿服务积累积分,凭积分兑换社区商超优惠券、免费体检券、免费观影券等;在特殊人群方面,针对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群体,建立个性化信用修复机制,将遵守监管规定、参加公益活动、积极就业创业等表现纳入信用评价,形成“场景需求与信用应用精准匹配”的动态赋能体系。

  释放服务红利,打造信用便民利企服务体系。坚持治理为民导向,推动信用价值转化为民生福祉与发展机遇。要创新信用惠民服务场景。在农村推动“信用+金融+农业”融合,联合金融机构推出“信用惠农”等专属信贷产品,缓解农业生产融资难问题。依托电商平台开展“信用助农”活动,设立信用良好农产品专区,助力诚信农民拓销、增收。在社区构建“信用+生活”生态圈,联合周边商户、医疗机构、教育机构推出信用折扣、免费试用等权益,探索“信用租房”“信用医疗”等应用,让信用成为便捷生活的“通行证”。要优化企业信用服务机制。建立基层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制度,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社区企业、商户按信用等级实施差异化监管,对高信用主体减少检查频次、优先推荐政府采购项目;对失信主体增加抽查频次、实施重点监管,倒逼其规范经营,实现“守信者无事不扰、失信者利剑高悬”的目标。

  强化制度保障,构建信用赋能基层治理长效机制。着眼治理效能可持续提升,完善“制度+文化”双轮驱动体系。要完善信用评价标准体系。因地制宜制定《农村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社区信用评价管理办法》,明确信用信息采集范围、评价等级、结果应用规则等,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定期修订评价指标,确保信用体系与治理实践同频共振。要强化信用文化培育。不断加强信用文化建设,通过基层宣讲、各村(社区)微信工作群、横幅宣传等线上线下一体的宣传方式,多渠道宣传普及信用知识,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尚。

  (作者单位: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为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Z2241479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