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近年来,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经济加速发展,以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网络主播等为代表的新就业群体已达8400万人,这使得新就业群体党建成为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新就业群体具有分布范围广、流动速度快、群体规模庞大、人员结构复杂等特点。同时,由于新就业群体党建起步晚、基础薄弱,存在着主体责任模糊、组织覆盖不全、资源力量分散、工作效能较低等问题。因此,探索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的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模式,是破解新就业群体党建难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动社会治理提质增效的有力抓手。
健全“一组机制”,促进党建工作规范化实施。建立统得起、兜得住、管得好的党建工作机制,推动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新格局,是加快推进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重要保障。一是建立“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整体运行机制。基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战略要求,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组织部、社会工作部等部门牵头抓总,为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锚定方向。快递、外卖、互联网等行业党委,依据各行业的业态特征与发展规律,推进党建任务落地实施。街镇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单元,可以发挥地缘与人缘优势,做好圈层党建的基础工作。商圈、楼宇、企业等多元主体,立足组织的聚集特性,盘活场地、资金、人员等资源,形成与行业党委、镇街社区协同联动的党建工作支撑体系。二是完善“顺势调构、动态纳新”的单位调整机制。构建新就业群体成员单位动态调适机制,秉持前瞻性思维,精准谋划“两新”工委成员单位的优化调整,主动顺应新业态发展趋势,将邮政、网信、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纳入成员单位范畴,利用行业主管部门的专业管理经验与资源调配能力,发挥群团组织广泛的群众基础与组织优势,优化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主体格局。
推进“两个覆盖”,全面提高基层党建工作质效。加快推进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核心在于打好组织覆盖“攻坚战”与工作覆盖“升级战”。一是多元组建党组织,推进党的组织覆盖。依据新业态行业经营特点和新就业群体人员分布,灵活运用“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多元组建模式。在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快递分拣中心、互联网企业总部等,单独建立党组织。针对党员人数少、流动性大的外卖配送站点、小型物流企业等,以区域或行业为纽带,联合组建党组织。对暂不具备独立组建条件的,可挂靠附近社区或行业协会党组织,确保党组织应建尽建。二是重点工作系统化,深化党的工作覆盖。深度耦合“思想引领+实践引导”,将党的理论政策以通俗易懂且贴合实际的方式传导至新就业群体,推动理论认知转化为行动自觉。有机融合“组织活动+需求对接”,把握群体诉求策划组织活动,提升党建活动的参与度和实效性。常态嵌入“日常工作+特色服务”,在党建工作中,融入权益保障、技能提升、爱心义诊等特色服务,将党的工作全方位、深层次覆盖至每一位新就业群体成员。
抓好“三链联动”,赋能党建工作高效化开展。新就业群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也是基层党建的重要阵地,要加大创新力度,加快推进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一是多方协同齐发力,筑牢党建队伍链。秉持党建引领、协同共治理念,行业党委要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制定针对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队伍建设规划。新业态行业主管部门要依据行业特性,挖掘行业内优秀人才,充实党建工作队伍。新就业群体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党建工作队伍注入社会力量,从而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熟悉新业态和新就业群体的党建工作队伍,为党建工作高效开展提供人才支撑。二是结合特点巧融入,夯实党建业务链。通过在业务开展中融入党建元素,以党建促业务,以业务强党建,实现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如在快递行业,设立党员先锋岗,鼓励党员在包裹分拣、配送等关键业务环节中,彰显专业素养与奋斗精神,提升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三是线上线下双赋能,锻造党建技术链。在线上,搭建智慧党建云平台,深度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促使党员管理、组织生活等关键党建工作实现信息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在线下,积极引入先进信息技术设备,打造智慧党建活动室,为党员学习交流筑牢便捷高效的硬件基础。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驱动,全面推进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