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开放促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特色化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城镇加快推进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推动信用赋能基层治理
第007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
特色化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城镇
加快推进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
推动信用赋能基层治理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7 月 1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决策谏言

特色化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城镇

徐园媛

  不久前召开的重庆市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暨美丽重庆建设大会强调,要统筹规、建、治持续塑造全市域整体大美风貌,不断做靓江峡相拥美丽都市,特色化打造美丽县城、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建设是彰显城镇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和治理美的美丽行动。我们应以长效化、精细化为导向,着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现代品质、重庆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城镇。

  打造宜居幸福镇暖民心。城镇宜居能够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开展“幸福行动”是打造宜居城镇的必要手段。一是治理创新,形成“网格共治圈”。全面了解城镇治理现状、回应群众治理需求,科学有效推进城镇治理工作;广泛运用大数据、AI等数字技术提高治理效率,构建党建引领、数字赋能、多元协同的城镇治理共同体,稳步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治理范式。二是环境整治,建设“绿色舒适圈”。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环境质量与居民生活质量相统一,全面发力系统性提升城镇人居环境质量;坚持“集中式整治与常态化治理”双线并进,按照标准化流程解决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治等环境问题,常态化推进城镇生态建设、绿化提升、垃圾分类等,持续增强城镇人居环境的舒适感。三是城风文明,共筑“人际和谐美”。推动文明培育,加强城镇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引导全体居民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强化文明实践,精心设计实践方案,组织开展践行文明新风的实践活动,持续推动移风易俗,以文化人,不断提升群众精神风貌;统筹文明创建,构建文明创建体系,将社会文明、职业文明、家庭文明、个人文明等纳入文明体系,定期发布文明指数,并根据公众的监督和反馈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推进城镇精神文明建设常态化。

  打造宜业发展镇惠民生。城镇宜业能够让人们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统筹规划是打造宜业城镇的现实需求。一是顶层设计,锚定“差异化定位”。合理开发、深度利用城镇资源,依托城镇地域原有的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发挥地域优势,打造“一镇一品”差异化格局;重点推进特色产业引领,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的互动体系,以产业振兴带动增收致富;打造文旅IP,开发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精品路线,深挖城镇文化符号,以文化基因解码城镇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实现文化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二是产业升级,统筹“多元业态网”。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生产力水平大幅跃升;打造城镇特色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创新协作、提升市场竞争力,使其成为壮大城镇经济规模的核心引擎。三是增进就业,打造“人才聚集地”。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鼓励新兴业态创新创业,推动就业岗位扩容增量;聚焦就业问题,为在岗人员和未在岗人员技能需要提供教育培训服务,按照企业特色、岗位需求持续加大技能人才培训力度;关注重点群体就业难问题,做好社会就业保障,持续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多样化、适配性强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支持。

  打造宜游风情镇顺民意。城镇宜游是现代化城镇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多维发力是打造宜游城镇的重要手段。一是设施完善,增强“游客体验感”。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更新基础设施设备,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实现“内涵”“颜值”双轮驱动,提升城镇舒适感;拓展城镇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应用,通过数字基础设施的社会服务属性推动城镇旅游业提质增效,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动态平衡。二是文化赋能,构建“活态传承链”。推动城镇文化时尚化、艺术化、产业化,利用剧本杀、脱口秀、音乐剧等多元社交娱乐活动创新城镇文化载体,迎合青年群体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趋势;打造影响力大、科技感强的文化展演,创新游客沉浸式体验模式,在共享中传承文化、传播文化,塑造独特的城镇风土人情;活化利用城镇文化遗产,通过激活老宅、老巷、老街等文化遗产,打造出圈出奇出彩的文化名片、文创景区吸引客流量,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和内涵式发展。三是空间重构,打造“场景记忆点”。通过故事构建、美学设计、科技体验等鲜明主题标签营造氛围,精心设计打造主题化场景,吸引游客前来深度体验、拍照打卡;微改造城镇建筑,优化城镇面貌,结合城镇的生态、业态、文态等打造多元化城镇风格,丰厚城镇的人文底蕴;推进城镇功能分区差异化,按照生活居住、工业生产、农业生产、金融贸易等功能科学布局城镇的功能区,提高城镇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方便游客制定更加详尽的旅游规划。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25SKGH087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