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不一定有答案 但读书一定会给你力量露天电影的记忆义渡往事逐水长
第008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书中不一定有答案 但读书一定会给你力量
露天电影的记忆
义渡往事逐水长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7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露天电影的记忆

王宇俊

  浩瀚夜空下,纷至沓来的人群聚拢在一片开阔平整的露天场地。

  光影在幕布上纵横驰骋,丰盈灵动的画面跃然眼前。观者或屏息凝神、或群情激奋,或开怀大笑、或潸然泪下……这样的场景,是露天电影留在大多数人心中的年代记忆。

  我的家乡是一个鱼米小村。自记事起,起早贪黑、朝耕暮耘,就是邻里乡亲们的日常劳作方式。除了赶集,一年到头,他们的步履印迹都是在视线可及的纵横阡陌与灰墙黛瓦之间,只有农忙后的短暂间隙才是难得的空闲时间。

  在那个信息尚不发达、文化消费极为匮乏的年代,对家乡父老而言,露天电影,就是最让他们魂牵梦绕的精神食粮。

  那时,放映队一般会在春耕夏收时节安排放映员分片区到各中心村落巡回放电影。每个中心村落每年能轮到的放映机会不多,大概只有两至三回。如果村里有人家办结婚、升学等喜宴,也会出资请放映队来村里放电影。

  当村里刚接到放映通知,男女老少就欢呼雀跃地奔走相告。不一会儿,消息就会从村头传到村尾,再到邻近的几个村庄。

  放电影的当天下午,村里一般会派一个青壮劳动力到村口大樟树下迎接。这时,村里的小孩子就一路嬉逐着形影相随。

  当远远看到放映员骑着自行车出现在村口前方的公路上,大伙儿一拥而上,将放映员团团围住,视线和话题也很快定格在自行车后架那只硕大的铁皮箱上。在欢声笑语中,众人簇拥着放映员,来到村头露天晒场。

  当幕布一挂、机器一架,全村上下搬着板凳蜂拥而至,晒场平坝转眼间就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走进我童年视线的第一部电影是武侠片《南拳王》,那时的我应是四五岁光景,正处于整天和村里同龄小孩疯跑打闹的年纪。

  印象中那是夏收后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放映场上人山人海,幼小的我被端坐前排的父亲抱在怀里。在对剧情主题无感、只朦胧知晓“好人”“坏人”的孩提岁月,银幕上迅疾如风的拳脚功夫、龙腾虎跃的打斗场景,如“惊涛拍岸”,在我的惶惑张望中激荡着。影片主角空中翻转“旋风腿”、把大反派胳膊拧断的决胜画面,至今仍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彼时,国产武侠电影风靡大江南北,大银幕上展示的行侠仗义、惩恶扬善的传统侠义精神,点燃了国人内心深处最热血的家国情和英雄梦。《南北少林》《侠女十三妹》《金镖黄天霸》《海市蜃楼》《无敌鸳鸯腿》等武侠片,陆续在1980年代中后期的夜幕星空下走进我的视野。

  当片尾曲响起,人群久久不散。大人们还饶有兴致地讨论着动作剧情和主角命运,小伙伴们则模仿着电影情节,手脚胡乱挥舞着比试“武功”,嘴里还哼哼哈嘿地配着音。

  不一会儿,小孩三五成群的嬉闹声就变成了此起彼伏的哇哇声。只见落败者一屁股坐地号啕、胜利者则一溜烟逃之夭夭,“比武”告负一方家长随后心急火燎地找另一方家长理论,不久就传来“肇事”小孩被自己家长教训发出的哭闹声。在围观家长们的劝解下,最后呈现的淳朴剧情往往是双方各退一步、息事宁人。

  除了武侠电影外,那时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有革命斗争题材的影片。《高山下的花环》《黄桥决战》《血战台儿庄》《湘西剿匪记》《女子别动队》等影片的枪战场面让我们一众小伙伴血脉偾张。我们时常学着电影里战士们埋伏在山林中的模样,头上戴上用绿叶枝条编织成的帽子,手上拿着用木头、竹枝等材料做成的所谓“手枪”,在村前屋后闹腾追逐。

  时至今日,露天电影似乎已泛黄成怀旧的映像。一天,在住家小区看到惠民电影放映员正在放露天电影,一瞬间,那些儿时的记忆,一帧帧在脑海里重现。

  那些寥廓夜空下与光影的嫣然对望,那些银幕之下的温馨画面,依旧温暖着每一个历经千帆仍不减热爱的身影。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