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全国一盘棋,相互帮助,特别是沿海地区要帮助西部地区,发达地区要帮助欠发达地区,都要找准角色。”对口支援是党中央着眼西藏、青海工作大局作出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谋划和推进对口支援工作,开创了工作新局面。2022年盛夏时节,青藏高原迎来新一批特殊的建设者——第十批援藏和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
三载寒来暑往,来自全国不同地区、行业的援藏援青干部人才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带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扎根世界屋脊、建功雪域高原,同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一道团结奋斗,以实际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携手共同发展的壮丽篇章。
用心用情用力增进民生福祉
青海西宁,巍峨的元朔山下,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红墙映衬着高原湛蓝的天空。
2022年7月,来自上海的七位教育工作者跨越山海奔赴这里,以教育援青为纽带,在雪域高原播撒希望的种子。三年来,他们不仅为学校带来71.43%的本科上线率,更构建起涵盖教学改革、师资培养、文化传承的立体化支援体系。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包括教育在内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今年5月21日,青藏高原平均海拔最高的地级市西藏那曲迎来医疗事业的新突破——那曲市人民医院获授“国家胸痛中心(基层版)”认证。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时间压缩至30分钟内,一条“家门口的生命通道”就此打通。这背后,是辽宁省医疗援藏团队推动的“大那曲胸痛中心网络”建设。
唐古拉山脉另一侧,同样是医疗领域,新的重大进展也正在青海发生。2025年4月,海北藏族自治州第二人民医院通过三级综合医院验收,青藏高原自此实现地市级三级医院全覆盖。
近年来,在多方支援力量持续赋能之下,青藏高原医疗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先进诊疗设备一应俱全,为精准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撑;“师傅带徒弟”“团队带团队”培养模式,带动本土医疗人才持续提升技术水平……
三年来,援藏援青工作始终以增进民生福祉为重,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答卷——在西藏,80%以上援藏资金向基层民生倾斜,累计实施1400余个民生项目,构建起覆盖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的立体支援网络;在青海,20家州县受援医院累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300余项,成功救治急危重症患者18.27万人次;高等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小学校园焕发现代化新颜,一支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快速成长……
心手相牵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强调,“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进入夏季,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黄河水澄澈如碧,白墙彩檐的藏式民宿错落有致地铺展在山水之间。
“我们运用好生态资源禀赋,持续深化‘清洁能源+生态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模式,让更多群众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华能集团援青干部,尖扎县委副书记、副县长蔺通说。
从领取补贴到主动创业,从传统劳作到现代经营,从个体发展到带动乡邻……援藏援青干部人才“带着干”,受援地区干部群众“自己闯”,双向奔赴之间,雪域高原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更足了。
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极其特殊。如何激活资源禀赋潜能,实现从传统农牧业到现代产业的转型?援藏援青干部人才积极探索,培育特色新兴产业,架起东西部协作跨越式发展的桥梁。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龙羊峡水库,高寒环境中生长的冷水三文鱼在这里茁壮成长。通过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小组团”援青项目的支持,当地突破苗种繁育、市场推广等瓶颈,实现三文鱼国产化养殖。如今,龙羊峡三文鱼在国内市场份额超三分之一,出口货值占全国同类产品98%。
与此同时,一批“小而精”的援青项目在高原落地生根:上海团队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黄河女儿湾等特色景区,全力提升更多“品质化”旅游体验;科技部援青干部攻克寒地小龙虾越冬难题,打造出高原地区的“龙虾经济”……这些“小组团”项目以科技为纽带,将高原资源禀赋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同样在西藏,三年来,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围绕高原特色农牧、清洁能源、绿色工业等西藏九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落实援藏资金166.54亿元,实施项目2900多个。
三年来,援藏援青干部人才深化“授人以渔”的支援理念,持续推动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通过强化科技赋能、激发内生动力、扩大对外开放,一批“家门口”的富民项目、特色产业拔节生长,一条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清晰可见。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24年1月7日,北京国家大剧院穹顶之下,流淌着雪域江河的壮美音符。从青海果洛草原走出的民族乐队与上海音乐学院援青教师汤声声同台演绎“守护三江源”大型生态情景音画《从黄河到长江》民族音乐会。
援青期间,汤声声带领当地群众,将果洛本土的6种非遗乐器与西洋乐器、高科技舞美等跨界融合,创新制作出广受当地孩子欢迎的音乐思政课。2023年起,小分队跋涉海拔4900米雪山天险,足迹遍及果洛全域六县,32场音乐思政课让党的好政策以更加鲜活、贴近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
对口支援西藏青海,不仅为当地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更奏响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乐章。
在北京与拉萨之间,50余所学校的3000余对学生结成“学伴”,建立起跨越地域的长期友谊;2024年4月,西藏首次组织以“00后”为主体的145名昌都市新录(聘)干部,前往对口援藏省市天津、福建、重庆进行跟岗学习,为未来发展积蓄力量……
三年来,广大援藏援青干部人才作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真正体现了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品质。
徐红芬是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副校长,援青任青海省海南州高级中学校长。2014年,她就曾前往新疆尼勒克县武进高级中学支教,2022年她与同为教师的丈夫郝干伟再度启程,踏上了三年援青征程。
积极推行学校改革,带领本地教师开展课题研究、设立“茉莉花开”助学金……这对援青伉俪舍“小家”为“大家”,克服高寒缺氧等各种困难,书写教育事业的“大爱”。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三年来,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有关省市、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及人民团体、中央企业和广大援藏援青干部人才,为推动西藏、青海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在雪域高原的奉献牺牲,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
无惧风霜雨雪,矢志艰苦奋斗,永葆奉献本色,广大援藏援青干部人才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以实际行动传递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据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