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压舱石”,青年是消费升级的“生力军”。青年群体的消费偏好可以重塑市场格局,拉动服务、文化、科技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加快建设全市域青年发展型城市的背景下,以青春经济为抓手激活城市消费新动能,既是推动消费升级的关键路径,也是释放内需潜力的战略选择。
重视青年需求逻辑,打造供需双向升级的消费支点。青年群体的消费需求,不仅是消费市场的“晴雨表”,更是产业升级的“指南针”。从买商品到买体验、从满足功能到追求价值的迭代升级,本质上是青年对美好生活的多维追求,旨在推动消费市场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一是精准挖掘青年消费的需求要素。青年消费新需求的核心,是对情感联结、文化认同、自我实现的深层追求,是从物质满足到精神共鸣的跃升。青年群体不仅需要用得上的商品,更需要有故事的体验,如“国潮热”通过传统与现代的时空碰撞,成为传递文化认同的靓丽名片;沉浸式剧本杀通过个人角色扮演,完成历史与现实的情感联结等。这些需求超越了单纯的功能满足,形成了情绪疗愈、文化共鸣、社交货币等新的价值维度,为消费市场注入了意义感与参与感。二是形成需求牵引供给的循环创新纽带。一方面,青年对个性化、圈层化、体验化的需求,催生了诸如线上消费、圈层消费、情绪价值经济、沉浸式体验经济等多元化适青消费新场景。另一方面,供给端的创新又反哺青年需求选择,将青年“隐性需求”转化为“显性消费”,如智能家居互联、自动驾驶等新技术应用拓展青年生活场景。这种“需求定义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成为消费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三是激活内需潜力的战略价值。青年消费新需求的战略意义,在于其既是“短期稳增长”的动力源,也是“长期促转型”的突破口。从短期看,占人口总数28.35%的青年群体消费所释放的潜力可直接拉动内需。以2024年文娱消费市场为例,青年群体消费贡献度高达40%,仅在演出市场,青年消费人群超过76%;从长期看,青年对绿色、智能、文化等领域的消费偏好,将引导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因此,要重视青年消费新需求,抓住消费升级的“牛鼻子”,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把握青春经济特征,明确消费场景创新的主攻方向。青年群体的消费行为,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与代际特征。从物质满足到精神共鸣、从标准化选择到个性化表达的转变,定义了青春经济的独特性,更驱动着消费场景的动态更新。一是从“浅层打卡”到“深度沉浸”的体验化特征,促使消费经济向体验经济范式跃迁。当商品与服务难以满足需求时,体验将成为新的价值载体,青年不再满足于拍照发圈的浅层消费,转而追求深度参与的沉浸式体验。体验经济通过故事化设计,让消费场景成为承载城市记忆、传递文化价值的叙事空间,推动文旅产业从“景点经济”向“场景经济”、从“流量收割”向“留量经营”转型。二是从“性价比”到“心价比”的悦己化特征,促使服务产业向情绪经济的价值升维。青年群体作为“丰裕一代”,其消费决策中“心价比”(情感满足与支付成本的比值)正超越传统“性价比”成为核心考量因素。如解压体验馆、舒压疗愈馆、宠物互动店等提供情绪价值的消费场景,青年客群占比超90%。情绪经济通过“自我关怀+社交联结”的方式,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情感附加值,为服务产业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三是从“崇洋”到“自信”的国潮化特征,促使文化消费向本土认同的价值回归。青年群体对“国潮”的追捧,本质是文化自信觉醒下的身份认同表达,这种认同不仅体现在对本土品牌的选择,更延伸至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传统文化借助现代技术“活”在青年的消费场景中,不仅是产业品牌的本土回归,更是文化自信的具象表达,为非遗传承、老字号转型提供了新路径。
打造青春经济生态,夯实城市消费升级的系统支撑。激活青春经济新动能,需以“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为抓手,从“制度保障、场景创新、生态协同”三端发力,构建“需求引领、供给适配、保障完善”的系统支撑体系,让青春经济真正成为城市消费升级的源头活水。一是完善制度保障,夯实消费能力基础。稳定的收入预期是消费的前提,要构建“就业—创业—保障”协同的制度体系。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扩大新兴职业技能培训覆盖面,建立“技能认证—薪资补贴”联动机制,提升青年职业竞争力;优化创业扶持政策,通过税收减免、担保贷款等降低创业门槛,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推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扩面,将外卖骑手、短视频博主等新业态从业者纳入保障范围,解除青年后顾之忧。二是推动场景创新,提升消费供给质量。优质的场景供给是消费的关键,要以“数实融合、古今碰撞”为方向打造多元消费载体。线下聚焦“青年友好型商圈”建设,通过主题化分区、主理人品牌引入等方式,增强商圈与青年需求的匹配度;线上加快数字消费场景创新,利用AR/VR、AI等技术开发“云游城市”“虚拟演唱会”等新形态,拓展消费空间。三是强化生态协同,优化消费发展环境。健康的消费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的治理体系。政府要动态调整监管规则,针对“数字藏品”等新兴业态制定信息披露标准,建立青年消费维权绿色通道,提升纠纷处理效率;市场主体要践行社会责任,避免诱导消费、数据滥用等行为,通过“用户共创”模式增强青年参与感;社会力量要加强引导,通过公益讲座、媒体宣传等方式培育“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理念,营造良好消费氛围,持续释放青年消费潜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团校,本文为“全市域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专项调研课题项目:2025QN0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