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如何加快打造消费金融发展高地从六个向度加快打造全球设计之都以青春经济激活城市消费新动能
第012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重庆如何加快打造消费金融发展高地
从六个向度加快打造全球设计之都
以青春经济激活城市消费新动能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7 月 0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决策建议

从六个向度加快打造全球设计之都

严艳萍 吴珺

  设计是知识、技术与创意的承载体,是贯通科学与艺术、传统与现代、产业与城市的连接器,正日益成为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重要力量。2025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国家工业设计示范城市和全球设计之都。在我国五个入选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中,重庆是唯一的西部城市、独特的山水城市、“硬核”的工业城市。打造全球设计之都,必须立足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实际,进一步明晰路径、聚焦聚力,找准谋实六个向度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政策向度: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政策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关系战略全局和资源配置。一是产业规划要体现辨识度。加快制定出台重庆市设计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设计产业在“六区一高地”建设中的定位,明晰以工业设计为主攻方向,以工程设计、时尚设计、文化创意设计为重点支撑的政策体系框架。二是资金支持要提高精准度。探索设立设计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照“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应用”链条分层配置资金比例,强化产教融合育人专项经费保障,激发多层次创意设计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监测评价要提升显示度。构建产业统计监测体系,设立设计驱动产品附加值占比等核心指标,跟踪设计研发投入强度等创新指标,监测设计就业人数等关联指标,建立设计企业景气指数等先行指标,定期编制发布《重庆市设计产业发展蓝皮书》,推动产业政策动态调整优化。

  主体向度:统筹主体培育和环境优化,进一步提升产业整体实力。加快提升设计产业整体实力,重点要做好“三个抓”。一是抓龙头、强带动。探索实施龙头企业扶持行动,从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等维度筛选设计龙头企业,按照领军型、骨干型、成长型3档给予精准扶持,支持龙头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二是抓中小、强帮扶。搭建龙头企业和专业院校参与的中小设计企业帮扶平台,设立中小企业设计创新基金,建立中小企业设计服务中心,探索推进“设计订单分包制”等创新模式。三是抓环境、强服务。简化设计企业注册流程,配强设计企业服务专员,按照“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标准,帮助设计企业协调解决要素保障、金融服务、权益维护等问题。

  人才向度:统筹塔尖引领和塔基扩面,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培养。设计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设计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一是强化高端设计人才引进。将国际化高端创意设计人才纳入重点产业紧缺型人才或储备人才名录,大力引进国际知名设计师来渝设立工作室,支持高校柔性引进外籍院士等海外顶尖设计人才。二是强化骨干设计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等高校的设计学科资源优势,联动其他高校提质打造“设计+产业”专业集群,支持校企共同建设智能设计实验室、共同开发设计实训课程。三是强化多层次设计人才供给。在区县和乡镇探索设立创意设计工作室、创意设计流动工作站,面向乡村创业者、设计爱好者等群体开展教育培训,构建面向更多受众、服务社会大众的设计人才培训体系。

  开放向度:统筹内树品牌和外树形象,进一步深化行业开放合作。设计本身是品牌的表达、形象的艺术,需要在交流合作中提升话语权、增强影响力。从行业层面看,要提质打造赛展矩阵。依托“智博会”打造中外设计专家顶级对话、碰撞灵感火花的世界级智能化工业设计主题盛会,分季度打造春季绿色设计、夏季工业设计、秋季平面设计、冬季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大展矩阵,创新赛展市场化运作,提升连续性、突出专业性、增强多样性。从企业层面看,要提速“走出去”“引进来”。依托共建“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面向亚欧的设计战略伙伴网络,积极引入世界知名设计事务所,促进文化交流与创意交互。

  创新向度:统筹要素集聚和平台支撑,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用融通。设计是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纽带。一是迭代园区平台。优化工业设计产业园区布局,支持中心城区依托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整合工业设计上下游产业链资源。二是优化服务平台。在线下,高标准建设国家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优化面向制造业企业的设计咨询、市场调研等一站式服务;在线上,构建行业主管部门统揽、高校院所企业参与的云服务平台,探索企业线上发布问题清单、专班人员解答指导等新模式,促进设计资源开放共享。三是打造科创平台。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建设计创新平台,依托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打造西部设计创谷,构建设计牵引的全链条孵化体系,培育智联穿戴、智慧潮玩等领域的青年设计创业团队。

  应用向度:统筹需求牵引和场景带动,进一步构建多元融合产业生态。面向未来,应以设计创新为纽带,以生态场景为支撑,将科技进步与城市需求连接起来,更好驱动产业创新、治理革新。一是推进“设计+制造”。紧扣“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完善设计与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编制“重庆市创意设计产业应用场景系列清单”,鼓励制造业企业单独设立或校企联合共建工业设计部门、工业设计中心,以“柔性创新”激活“硬核制造”。二是推进“设计+城市”。将设计理念融入超大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推进艺术化场景营造、模块化设计应用,加快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升级,拓展多元治理应用场景。三是推进“设计+乡村”。聚焦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探索设计“引领区域品牌+强化标准共建+赋能品质提升”培育模式,推进“设计+农文旅融合”“设计+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设计+文化传承保护”,努力实现乡村让人们更向往。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专项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