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黄时节桃源深处有花田我为红球坝写赋毕业季的蒲公英初夏
第008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麦黄时节
桃源深处有花田
我为红球坝写赋
毕业季的蒲公英
初夏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7 月 0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为红球坝写赋

赖永勤

  母城渝中承载着深刻的抗战记忆,其中,位于大溪沟街道的马鞍山红球坝,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何故?因为红球坝地名的来历,直接与抗战有关。

  2017年,我受大溪沟街道的委托创作《红球坝赋》。在此之前,我对红球坝多多少少有些认识,但还处于“一鳞半爪”的程度。当我接到这个任务之后,深知必须对红球坝的来龙去脉做进一步详细了解,才能够对得起这份不一般的创作任务。

  因为红球坝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毗邻,我首先咨询了时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长程武彦先生,接着又咨询了著名文化学者何智亚先生。程武彦先生从抗战史的角度,何智亚先生从建筑史的角度,为我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两位专家还为我推荐了一些书籍,让我进行进一步的查阅。经过咨询专家和查阅史料,我终于搞清楚了红球坝的来龙去脉。

  据记载,抗战期间,为了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重庆设立了防空指挥机关,并在马鞍山建立了抗战防空警报地,通过红色绢质气球的升降,来进行空袭警报:其中1枚为预报,表示日本飞机将进行轰炸,提醒市民尽快做好进防空洞的准备;2枚为紧急警报,提醒尽快进入防空洞;3枚为轰炸已经开始,禁止市民在任何地段通行走动。从此,市民只要看见马鞍山升起了红球,便习惯性地惊呼:“红球又升起来啦,日本飞机又开始轰炸啦!”久而久之,人们把这里称为“红球坝”,一直沿用至今。

  在查阅史料期间,我还到红球坝现场进行了实地走访。彼时,渝中区政府正在着手进行马鞍山传统风貌区的打造,保存基本完好的沈钧儒旧居、良庄等文物建筑正在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

  在消化完关于红球坝的史料和现场走访之后,我便开始投入创作。我记得那是一个初夏之夜,湛蓝的夜空洁净如洗,闪烁的星斗分外晶莹,我打开电脑,仿佛打开了一本厚重的史册,头脑格外清晰,思绪也格外灵动。

  随着我的双手在电脑的键盘上有节奏地敲击,屏幕上依次跳出一排排有感怀、有温度的文字。子夜时分,《红球坝赋》初稿基本完成。

  我分别把初稿交与大溪沟街道负责人,同时也征求程武彦先生和何智亚先生的意见,他们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我又对之逐一进行了修改,一周之后,完成了定稿:“昔日之马鞍山,形若马鞍,起伏跌宕,山道蜿蜒,林木苍翠。群贤毕至同怀民族大义;精英齐聚共商国家大事……”

  大溪沟街道非常重视《红球坝赋》,并邀请著名书法家戴红果手书全文,镶嵌在红球坝内的一面砖墙上,供游人参观,并重温那段珍贵的岁月。

  我曾经在一个细雨纷纷的上午,陪友人前往参观,毕竟有8年的时间了,题刻已经显得有些陈旧,但字迹仍清晰可见。

  在重读全文的过程中,创作《红球坝赋》的经过仍历历在目,我仿佛听见了历史在诉说,小巷也在静静地诉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