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万州区特教中心旱地冰壶训练室里,智力组的队员在训练。通讯员 侯本艳 摄\视觉重庆 |
扬起手,汪飞侠将指挥杆狠狠摔在了地上。“砰……”指挥杆与地面相撞发出的声响,回荡在万州区特教中心旱地冰壶训练室里。
7月2日,校内训练对抗赛里输给轮椅组,让身为智力组组长的汪飞侠极为沮丧。闷闷不乐一会儿后,汪飞侠吐出两个字:再来!
不久后,万州区特教中心旱地冰壶智力组和轮椅组,都将代表重庆参加在广东、香港、澳门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
鲜为人知的是,过去8年里,万州区特教中心参与旱地冰壶训练的27名残障学生,已拿下了3项全国冠军。眼下,少年们正利用暑假时间,磨砺技术,期待再一次取得好成绩。
“冰壶赛道没有门槛,只有方向”
万州区特教中心20余米的风雨长廊,如今是一处展示校园文化的区域。可在8年前,这里滑出了校园里的第一枚旱地冰壶。
一个初秋的午后,当学校后勤老师牟尚清把冰壶放在张瀚文面前时,这个先天失聪的少年,本能地后退了两步。“别怕,这是能让你看见更大的世界的眼睛。”牟尚清用手语和张瀚文交流,又在走廊上推出一枚冰壶,随后将另一枚冰壶交到张瀚文手中。
蹲身推壶,看着冰壶在水泥地面上缓缓滑过,张瀚文在牟尚清的眼里看到了赞许和肯定。张瀚文咧嘴笑着,一如初秋的阳光。
为什么要教学生练习旱地冰壶?
“冰壶赛道没有门槛,只有方向。”牟尚清介绍,国家高度重视残疾人自我发展,学校为此开设特色教学活动,旱地冰壶因其简单易学成为首选。
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旱地冰壶训练队伍,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建了轮椅组、智力组和听力组。
“下次要让奖牌换个颜色”
7月1日午后,狂风暴雨敲打着旱地冰壶训练室的门窗,但这似乎对丁枢艳没有造成任何影响。
坐在轮椅上,右手拿起辅助杆,丁枢艳稳稳推出一枚冰壶。她的右手虎口,挤破的血泡已渗出了血水。
训练带来的伤病,几乎在每一名队员身上都留下了痕迹,但没有一名队员退缩。
“想去比赛,想去看更大的世界,拿更好的成绩。”当腿脚残疾的丁枢艳说出这句话时,智力组的杨德城等人,默默朝着丁枢艳竖起了大拇指,又拍了拍自己的胸口,一切尽在不言中。
2018年,万州区特教中心旱地冰壶队首次出征,在重庆市第五届旱地冰壶比赛中获得第三名。总结会上,张瀚文在黑板上写下“要努力,下次要让奖牌换个颜色”。
去年,吴玉珊接替退休的牟尚清,成为旱地冰壶队的教练。刚刚上任的吴玉珊就听说了许多旱地冰壶队的故事。
2019年春节,为了备战当年3月在杭州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基层残疾人旱地冰壶全国总决赛,队员们正月初三便返校训练。
为了抵抗严寒,他们买来塑料薄膜,将风雨长廊围了个严严实实,然后在里面训练。
得知消息后的牟尚清赶回校园,正遇上一名听力组的队员高烧不退却依然用手语比划着,“我能坚持,不能拖后腿。”努力拼搏,终有回报。最终,队员们一举拿下智力组冠军和听力组季军。
8年来,万州区特教中心旱地冰壶队已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10项,市级奖项5项,其中包括3个国家级比赛冠军。
“女儿是我们全家的骄傲”
暑假,没有训练任务的李存萍会经常回到学校,陪大家一起训练。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要求参赛队员的年龄必须在16周岁以上,今年刚满15周岁的李存萍,还不具备参赛资格。
顶替李存萍参赛的,是已满18周岁的李娟。
看着训练中一丝不苟的李娟,李存萍会想起站在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八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旱地冰壶比赛决赛现场、并站上最高领奖台的自己。原本因家庭条件和自身生理缺陷而有些自卑的她,在闪光灯里绽放着自信的笑容。
推出一枚旱地冰壶,抬眼望向场地边有些出神的李存萍,李娟的眼里有羡慕、钦佩,更多的是一种向往。
李娟的父亲在广州务工。不久之后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父亲承诺一定会到现场为女儿加油,“不管成绩如何,她都是我们全家的骄傲。”
队员们在训练,吴玉珊、郑小娥、洪小英等教练员已在有条不紊地准备着:吴玉珊主抓训练,郑小娥、洪小英主要负责生活安排和心理疏导。
8年训练,教练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训练体系。万州特教中心冰壶队也据此编写了《特殊教育旱地冰壶校本课程》《旱地冰壶操作指南》等,吸引了全国40余所特教学校前来交流、学习。
“在旱地冰壶训练中,我们坚持‘以老带新’,让‘破冰’精神在手把手的言传身教中不断传承。”万州区特教中心校长杨晖看着挥汗如雨的队员,不断表扬着这支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