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揭露了儿童舞蹈培训市场“隐秘的角落”:一些教培机构玩起“文字游戏”,将“培训机构”包装成“舞蹈工作室”,通过注册有限公司,打擦边球规避监管。更令人痛心的是,这些无证办学、无证教学的儿童舞蹈培训机构,已致多名少年儿童伤残。
机构为了牟利,钻起规则漏洞。一些机构利用政策对“培训机构”和“工作室”定义的模糊地带,以及不同注册主体所受监管力度的差异,玩起了“偷龙转凤”的把戏。此类机构,表面注册为文化传播或艺术服务公司,却行未成年人培训之实,如此偷天换日,正是为了将自身置于教育、人社等部门对民办培训机构的严格监管范围之外。规则的漏洞,被不法机构视为牟利的“安全通道”,也为无证办学、无证教学提供了生存土壤。
机构为了揽客,无视师资规范。舞蹈,尤其是针对儿童力量、技巧的训练,专业性极强。一个合格的舞蹈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更需要系统掌握安全防护方法,并应持有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然而,在那些规避监管的“工作室”里,教师的资质审查形同虚设,甚至大量“老师”仅需800元就能“持证上岗”。当教学过程中充斥着违背生理规律的“强行压腿”“暴力开肩”“过度下腰”等危险动作时,悲剧的发生几乎难以避免。
儿童安全无小事,这是所有人的共识。但是,当伤害发生后,维权难更是全社会的隐痛。首先,当受害者及其家人试图追究其“非法办学”责任时,机构常以其“非培训机构”的身份作为挡箭牌。其次,在认定伤害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时,机构方往往将事故归咎于“学员个人体质”“意外”或“老师个人行为”,极力撇清自身责任。第三,即便认定责任,赔偿标准、后续费用的保障等也存在不确定性,受害家庭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
铲除土壤,标本兼治,才能织密安全网。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更具操作性的细则,明确界定何为“面向未成年人的营利性艺术技能培训机构”。无论其注册名称是“学校”还是“工作室”,只要从事此类业务,就必须纳入监管范畴。另一方面,对师资认证,必须建立强制性统一标准与公开透明的查询平台,供家长和社会监督。与此同时,家长们也要提高警惕,在报名前务必查验机构办学资质、教师资质证书是否齐全,不要被华丽的营销和低价所迷惑。
舞蹈,是生命的舒展。当不择手段的机构将孩子视为牟利工具,这不只是一个行业的乱象,更是对商业良知的叩问与鞭挞。曝光是一个警示。唯有各方协同,明确规则、压实责任、严格执法,才能彻底整治乱象,让孩子们安全起舞、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