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我对设计稿的修改,远不止几易其稿,可以说是几十稿地不断在调整。”对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服装设计师阳东霖而言,为“他”设计服装,是近几年来最艰难的一次创作过程。
这个“他”,就是《巴蔓子将军》。
上周,重庆川剧艺术中心大剧场。鼓乐乍起、雾气氤氲,备受瞩目的川剧大幕戏《巴蔓子将军》震撼首演。巴蔓子将军身着黑衣出场,带领观众重温饱含家国情怀的传奇史诗。数易其稿的匠心,终于在掌声中得到回应。
怀着这份匠心的,不仅是阳东霖一个人,还有整个剧组。8个月,演员磨唱腔到嗓哑、抠身段到极致,灯光、舞美、音乐也都是在反复推翻重建中追求完美。“他”的服装,为何要改几十稿?“他”的剧本,为何要磨二十年?因为在重庆,巴蔓子将军太重要了。每一次演绎他“头可断,城不可弃”的壮举,都是对这座城市精神根脉的溯源。
战国时期,巴国将军蔓子为保城池百姓,刎颈自尽,以头谢楚王。他用生命诠释的忠勇,就此深深烙印在巴渝文脉之中。就像阳东霖对服装色彩的构思,“这种忠诚是一抹不可忘却的红色”。22年前,巴蔓子将军当选“重庆十大历史文化名人”。这份民意背后,正是重庆人对忠勇精神的集体认同。
忠勇的人文基因,在舞台上持续上演,更在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从巴蔓子将军的“刎颈存城”,到抗战时期的“愈炸愈强”,从红岩英烈的宁死不屈,到山火肆虐时的全民行动……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坚韧、忠勇的基因,转化成山城儿女自强不息的品格和守护家园的共识,更成为重庆城市精神图谱中最具辨识度的“根”与“魂”。
正如《巴蔓子将军》编剧曾祥明所言,“我觉得重庆人应该有这样一个宣传重庆古代爱国英雄的大戏”。这一台“大戏”,不仅是为了铭记重庆人的英雄,更是为了激发“知难而上、众志成城”的奋斗豪情,以艺术的手段树立起一座可感可见的精神地标。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精神符号——它无声胜有声、一呼即百应,是市民心中无需言说的情感,是城市人文风格的标志。重庆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曾提出过“六个立”,其中便包括“精神立德、人文立城、文艺立品”。以文艺的手段追溯历史根脉,就是在提炼和推广城市的精神符号、塑造市民的审美品味,进而以文化人、以文润城、以文养德。
这种精神符号的生命力,来自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其实,《巴蔓子将军》的故事,总结起来就四个字——守正创新。这,又恰恰是弘扬城市精神的难点和要点。守正,守的是历史的核心价值;创新,创的是当代的表达方式。只有摆脱机械复刻,让古老的精神力量以契合时代的方式被感知共鸣,才能为城市注入不竭的精神活水。
那一天,有观众感慨,这场演出“让我看到了历史与现实之间那条看不见的纽带”。这条纽带,一头系着巴蔓子将军忠勇的魂,一头系着当代重庆人昂扬的志。古今间的对话仍在继续,重庆城市精神始终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