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武隆区仙女寨,上万亩红苕肆意生长,苕藤在阳光下一片葱绿。这种红苕有一个特别的名字:红宝石。
约400年前,武隆乌江边一个纤夫以它为原料,通过16道工艺加工出石磨苕粉,后来还成为乾隆年间的贡品,声名鹊起。
如今,400年过去,武隆石磨苕粉不仅依然屹立江湖,还获得“中国名菜”“中国名小吃”“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庆老字号”等称号。作为武隆石磨苕粉的传承主力军,武隆苕粉集团的年产量一路攀升至4000吨,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突破30%,并远销海外16个国家和地区。
古法工艺传承
铸造武隆苕粉400年辉煌
今年47岁的武隆石磨苕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晓路告诉记者,自清朝以来,武隆人祖祖辈辈做苕粉,外出做客也爱拿苕粉当礼品。
新中国成立后,武隆于1951年成立国营川东苕粉厂,成为全国最早的苕粉企业之一。此外,武隆还有铺天盖地的苕粉家庭作坊。“高峰时期,武隆一个乡镇就有上百家小工厂在制作经营苕粉。”
事实上,苕粉并不罕见,全国各地都有产出。为何武隆苕粉能在400多年里经久不衰?
“因为武隆苕粉不仅看上去晶莹剔透,吃起来更是鲜糯劲道。”王晓路告诉记者,这当中,第一重要原因就在于土壤。
武隆仙女寨的油沙黄壤岩土,长出的红宝石红苕口味脆甜清香,富含更多养分。
“除了优质的红苕,‘16道古法、三沉三淀、现浪烫皮’的制作工艺更是核心秘密。”王晓路说。
豪掷2000万元
让武隆苕粉跟上时代步伐
2017年,武隆苕粉产业迎来巨变。
当年,武隆区大手笔整合武隆石磨苕粉厂、仙女湖食品开发公司、仙女寨合作社等,成立武隆苕粉集团。武隆苕粉集团随即投入2000万元打造武隆苕粉科创园,建设现代化苕粉工厂。
投资2000万元,对当时的武隆苕粉集团而言,无疑是一场豪赌,“几个厂的荷包基本都掏干净了,贷款还高达600万元”。
为何非要如此冒险?一切都是形势所迫!
当时,武隆石磨苕粉厂工人多达200人,但年产量最多200吨,即便发动1800户家庭作坊一起生产,年产量也仅有800吨左右。“每年9月至次年1月,订单供不应求,供给缺口巨大。”王晓路透露。
另外,更棘手的是,虽然武隆石磨苕粉看似销路不愁,但内行人都清楚,其品控能力堪忧。“彼时,石磨苕粉的退货率超过10%,产品合格率仅70%。”王晓路坦言。
此外,人工打包粗放单一,大多使用麻布口袋包装,只能进入批发市场销售,售价较低,利润微薄。
与此同时,伴随工业化、规模化、数字化浪潮席卷,消费者对于食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进一步提升苕粉市场竞争力,仅靠传统手工生产已难以为继,改变势在必行。
由此,武隆苕粉集团应运而生,担起武隆石磨苕粉传承壮大的新使命。
祭出三板斧
劈开发展新路扭转被动格局
武隆苕粉集团成立后,很快砍出三板斧,扭转被动格局。
其一,加强科技创新,提升苕粉品质。
“‘16道古法、三沉三淀、现浪烫皮’是武隆石磨苕粉的安身立命之本,无论科研如何升级,这个独家工艺绝对不能丢。”王晓路表示。
为此,武隆苕粉集团成功研发锉磨机,既保留红苕石磨工艺,又大幅提升磨浆的效率,红苕利用率提升30%。同时,集团历时三年自主研发“现浪烫皮”智能生产线,实现铺浆、蒸熟、水煮等程序智能化操作,“一条生产线仅需3个人,年产量达到4000吨”。
此外,集团还引进智能烘干机,有效控制苕粉水分,将以前3—5小时的晾晒时间缩短至20分钟,苕粉保质期大幅延长。
特别是,集团坚持苕粉零添加工艺。2017年,产品获得行业唯一FDP(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成功出口美国市场。
其二,规范包装、开发新品,进军高端市场。
武隆苕粉集团在行业首创智能包装技术,不仅规格更全,还实现了人与食品零接触,产品更干净卫生,既满足家庭消费,又兼顾餐饮门店所需,还适用于商超散装销售。
与此同时,武隆苕粉集团还在行业首创灭菌保鲜技术,开发用于火锅以及汤锅的鲜苕粉、用于烧烤的新鲜苕皮等新品,推出桶装酸辣粉等品类,大受市场欢迎。
其三,扩大种植面积,加速提升产能。
王晓路透露,武隆苕粉集团为了确保红宝石红苕的原料供应,在全区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的产业联合体模式,红苕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面积扩大了10%。同时,加快建设万吨淀粉科技厂(二期),届时,年产能将达到1万吨。
“我们的目标是:加速将石磨苕粉作为中华美食分享到全球,努力建设全国苕粉业规模最大、质量最好、品牌最响的企业。”王晓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