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 故人犹在高铁上的遇见沙河子,一座沉淀的记忆之城蜜饼情怀
第008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弦歌不辍 故人犹在
高铁上的遇见
沙河子,一座沉淀的记忆之城
蜜饼情怀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5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蜜饼情怀

倪红艳

  老街坊是新近加入文友群的,他常常在群里发一些忠县美食的照片,其中就包括香山蜜饼。

  香山蜜饼是我们当地的特产,其传统制作技艺还是重庆市级非遗。我对香山蜜饼一直心心念念,久慕其名。老街坊的出现,又一次勾起了我一探究竟的欲望,于是邀约了几个文友,寻到了老街坊开在忠州老街的店。

  老街坊的店就靠东门开着,香山蜜饼的牌子也比较显眼。进得店来,几盒蜜饼显眼地摆在柜台上,却并不见老板。

  同行的友人说,定是在隔壁厨房炒菜,正准备寻去厨房,老街坊就穿着厨师服,手里提着勺子出来了。面孔黝黑的他有些羞涩,并不像在微信群里那般健谈。

  我迫切地想了解香山蜜饼是怎么做出来的,他却只领我去看了制作蜜饼的锅灶,大锅加烤锅,看得并不太明白,但乡土的味道传递了纯手工制作的原理。

  接着,他就自顾钻进厨房做菜去了。同行友人似乎与他很相熟,也不管他,提了茶水与我们喝茶。

  正聊着,老街坊端上一盘花生,又钻进厨房去了。来来去去,一盘炸鱼,一盘炸瘦肉,一盘炒洋芋丝,一盘海鲜就上桌了,他的热情全在这一桌菜里了。

  菜全部上齐,他才落座,仍然没多的话,只是倒了酒,与友人们举杯同饮。并说,有朋自远方来,高兴。

  不一会儿,他又离席,端上来一盘香山蜜饼。我眼睛一亮,立时取了一块。咬一口,初嚼稍硬,嚼碎了便化了似的,甜而不腻,还透着玫瑰的香味。询问是什么馅,原是加了玫瑰花。他说,昨天才做的,放两天回油就更酥了。

  他的话多了,情绪明显高涨了起来,许是香山蜜饼打开了他的话匣子。

  原来,他是地地道道的忠县人,就住在任家巷子,东门旁。他讲起了小时候在忠州老街的生活,讲起了街坊之间的乡情。他说他在东门城墙上种的一棵树现在还在。

  我突然就有了亲切感,也理解了他的网名为什么叫“老街坊”。

  老街坊的蜜饼情缘得从十几岁说起,那时他看到一本油印的册子上有香山蜜饼,只一眼,就对它情有独钟。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他拜了很多师傅,交了不菲的学费,学会了做香山蜜饼,后来外出打拼,但香山蜜饼一直装在他的心里。听闻忠州老街再次开张,他回来再续前缘。

  我还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想知道香山蜜饼到底是怎么个做法。老街坊只说是用面粉和蜂蜜和面,做成一个一个的剂子,装入刻有“香山蜜饼”字样的特制模子,放入特制烤炉,采用传统手法烤制。也许,他觉得这种烤制方法并不特别吧。

  香山蜜饼与白居易的故事,在忠县几乎人人都知晓。据传,白居易在唐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又调任忠州,也就是今天的忠县当刺史。

  在忠州期间,白居易深入民众,体察民情。有一次,他路过一家饼店,发现店主因饼质量差而生意清淡,生活困苦。白居易结合北方制饼工艺,用蜂蜜、香油和麦面制作了一种香甜味美的蜜饼,并传授给店主。有了这种美食,店主的生意也好转起来。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因此这种蜜饼便被命名为“香山蜜饼”。

  “我的想法是有一天忠州人人都会做香山蜜饼。”老街坊此话一出,一众友人都笑了起来,他却一本正经地说:“我说的是真的!”

  我相信,因为我想起了他在文友群里写的一段话:“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摊位上,我会带着微笑迎接每一位路过的行人。看着他们在我的摊位前驻足,我感到无比满足和幸福……”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