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 故人犹在高铁上的遇见沙河子,一座沉淀的记忆之城蜜饼情怀
第008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弦歌不辍 故人犹在
高铁上的遇见
沙河子,一座沉淀的记忆之城
蜜饼情怀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5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弦歌不辍 故人犹在
——写给李继华先生
凌承纬

  李继华作品。

  与几位同道应邀到重庆南川区金佛山书画院观摩,其间,画院主事人韦明齐特地邀约了当地的几位艺术收藏者,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收藏的李继华先生的多件书画作品。

  面对一件件未经装裱,有些皱褶、陈旧,乃至发黄的画卷,倏然间,一种对原本不该却还是被忽略了的故人的歉意油然而生。于是,我认真阅读了李继华的履历。

  李继华,1921年出生于南川三泉乡一户尚属殷实的农家,7岁启蒙于乡间一所私塾学堂,后辗转求学、念书,一直到20岁出头自酉阳师范学校毕业。此后几年间,他在乡县的几所小学校教书。

  由此来看,他的青少年时代均是在散发着书香墨味的黉门中度过。他天资聪颖,喜爱文学与美术,加之勤奋好学,读书时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我想,童子功般的中国文化历练,无疑为他后来致力于中国传统书画研习,打下了坚实的功底。

  从李继华的履历年表上来看,1945年至1949年间,他求学于中央大学艺术系。

  这就是说,他是在抗战胜利前夕在重庆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的,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回迁南京后完成了学业。

  我联想起曾经参与策划并担任学术主持的两次艺术活动。

  2012年4月,西南大学联袂重庆市政府文史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办了《张书旂中国画艺术及其传承展览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张书旂是中国画坛上一位成就凸显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抗战全面爆发后,他随中央大学西迁重庆,落脚沙坪坝,一方面教书育人,另一方面积极投身大后方抗日救亡文化活动。

  另一次是2018年11月,渝北区委宣传部、四川美术学院和西南大学联合主办的《艺为人生 弦歌不辍——抗战时期中央大学的中国画教育及艺术传承展览暨学术研讨会》。

  活动立足于对抗战时期中央大学在重庆的历史研究,展出了吕凤子、汪采白、徐悲鸿、陈之佛、黄君璧、张书旂、傅抱石等多位曾在中央大学艺术系执教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家的作品;同时展出了何海霞、梁白云、苏葆桢、赵蕴玉、岑学恭、谭学楷、宗其香等抗战时期求学于中央大学艺术系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家的作品;还展出了段七丁、李白玲、陈航、黄静、苏甦、傅吉鸿、唐楚孝、李月林等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传承原中央大学中国画艺术血脉的几代中青年艺术家、艺术教育家的作品。

  对于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地位、影响不容小觑的原中央大学美术教育历史的回眸,作为学术主持,我以为举办这两次活动的目的,除了研究历史,追忆故人之外,另一层意义,也是学界更在意的——传承。

  遗憾的是,这两次活动,李继华的艺术作品没有参加。因为活动组织者不知道他,更不知道他是原中央大学艺术系学生中的一员。

  从一张拍摄于1948年暑期,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画组学生与张书旂伉俪合影的历史照片(张书旂1947年自美国返回中国执教两年后,再度赴美前留下的历史影像)来看,照片上除张书旂和新婚妻子海伦外,国画组全体同学共计9人,李继华在其中。

  可见,李继华得到张书旂直接教诲和影响是在1947至1948年的两年间。如此说来,他算是梁白云、苏葆桢、何方华、岑学恭、杨鸿坤、谭学楷等一干曾在抗战时期求学中央大学艺术系学生的师弟了。

  新中国成立后,以上诸位学长均就职于成渝两地的高校、画院等文化单位,后来都成为两地中国画界颇有影响的领军人。然而,比起学长们,李继华的人生境遇和过往就相差许多了。

  1957年,李继华遭遇不公,两度回老家务农,前后长达18年之久。1978年,他才返回校园再执教鞭。其后,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以及多方关照,他的境况日渐好转,重操艺事,笔耕不辍。2001年,李继华病逝于南川师范学校,终年81岁。

  李继华留下了大量书画作品,其中多是1978年以后的创作。此前,18年务农对他艺事的耽误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从他艺术生涯后20多年间的艺术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求索艺术的执着,感受到他内心深处那从未泯灭的对人生和现实生活的炽热情感。

  如果说,得张书旂、黄君璧、陈之佛、傅抱石等一代宗师的教诲,梁白云、苏葆桢、何方华、岑学恭、谭学楷等人在传承和发展近现代写意花鸟画、山水画方面成就斐然,在川渝地区影响很大,声誉卓著,对西南大学、四川美院等高校的艺术教育建树丰厚;那么,作为他们的学弟,李继华在诸多方面则不能与之比肩了。

  诚然,这与李继华的人生境遇、生活工作状况,以及所置身的文化环境等方面相关。偏安一隅,固守家园,除了年轻时求学以外,李继华的大半生都没有离开过农村,甚至没有走出县城。

  生于斯,长于斯,无论其身处逆境或顺境,南川美丽丰饶的土地,由金佛而得名的一脉大山,以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于这方热土的父老乡亲,让他不舍。清贫而简淡的生活,淳朴却温馨的乡情,成为他心灵的家园。

  我们看见,数十年来,李继华求索中国书画艺术,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教书育人之暇,用他那枯瘦的画笔描绘家乡的一草一木,书写乡间生活给予他的点滴欢愉和眷恋。

  他喜爱牡丹、菊花寓意的美好与吉祥,欣赏兰草、荷花象征的清新与高洁。然而,他却把更多的心思和期许寄托于笔下的墨竹!

  新竹、修竹、风竹、雨竹……在各种竹景、竹情的描绘中,不施色,无弄姿,任凭水墨交融,放手线条捭阖。

  正是在这样的交融与捭阖之间,我看见李继华的画风与其昔日老师和学长们的艺术渐行渐远。

  小写意中显露出文人的风骨。主观性的书写越来越多地替代了客观性的描绘。以执着于竹的品性和表现为标志,李继华的绘画逐渐显露出了属于他自己的风貌。他的一些书法作品也愈发多地表现出发自内心深处的向往与诉说。

  “从心所欲不逾矩”,李继华晚年的艺术透出一种自由、舒展、随性、轻松的美意。

  在作别南川返程的路上,我收到韦明齐发来的几条微信,文字不短。细细阅读,是关于李继华人生经历的回顾,以及韦明齐等人跟随李继华习画的点滴往事。

  字里行间不掩怀念之情,敬仰之意。李继华的人生以及他留给世人的艺术,让我琢磨,思考。

  我忽然想到,如果李继华自中央大学毕业后回到重庆,在城里就职某个高校、画院或文化单位,他的艺术人生应该与他的学长们差不多吧?如果没有遭遇那场波折以及其后原本不该承受的苦难,他的艺术兴许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不免些许感慨,唏嘘!

  李继华先生作古已经24个年头了。有幸,看他的绘画,读他的人生,弦歌不辍,故人犹在。记下以上文字,且为纪念吧。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