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巴南区举办残疾人就业创业培训 |
 |
江北区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开展线束手工作业 |
 |
第三届成渝双城残疾人创业先锋大赛 |
 |
项目现场调研 |
 |
重庆师范大学校长王国胤与手语科研团队开展项目讨论 |
 |
治疗师为患者进行减重步态训练 |
重庆市巴南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所
“五心工程” 托起残疾人希望
在巴南区,有一支以“五心工程”为引领的助残队伍,让残疾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它就是巴南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所。
巴南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所在全市率先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基地,选派党员干部到姜家镇蔡家寺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累计投入各项资金660万元,通过“一人一策”精准帮扶、产业扶持代销帮销、集体经济入股分红等模式,实现残疾人年均增收5000元。
同时,巴南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所开展“线下+线上”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1238人次、新增残疾人就业2018人。
“我们不仅要帮残疾人找到工作,更要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巴南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所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为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开展托养服务3600人次,发放善款物资750万元。
从就业帮扶到文化关怀,巴南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所用“忠心、匠心、暖心、贴心、齐心”,为残疾人铺就了一条幸福之路。
重庆市江北区群团服务中心(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打造残疾人家门口的“幸福家园”
在江北区,“渝馨家园”成为残疾人的温馨港湾。这里不仅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指导,还打造就业创业孵化基地。
江北区群团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在全市率先打造出一个五星级“渝馨家园”样板,累计建成8个区、镇街五星级和120余个社区“渝馨家园”平台,让残疾人在家门口享受20项服务;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运行一年来,帮助4名残疾人创业,引进6家助残企业,与60余家用工企业结成对子,累计帮助170余名残疾人多形式就业。
“我们要让残疾人有更多获得感。”该负责人说,他们规范12家定点康复机构,每年为2000余名儿童提供服务;与巴中、德阳等地残联合作,累计组织2000余名残疾人开展活动30余场。目前,江北区正在筹建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和特殊教育学校,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
从服务品牌到基础建设,江北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用“五个一”举措,为残疾人打造家门口的“幸福家园”。
重庆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指导中心
数字助残点亮就业新路径
在“职有爱”数字助残就业平台直播间,主播正在推荐适合残疾人的岗位。这个全国首创的平台,已举办130场直播带岗,提供4000多个岗位,为超过160万人次的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帮扶。
“以前找工作要跑断腿,现在在家就能投简历。”肢体残疾的小王通过平台找到了一份客服工作。
中心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近五年新增残疾人就业48516名,全市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一人一策”信息服务率达100%,有就业意愿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位居全国首位。
以赛促训,中心组团参加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暨第四届全国残疾人展能节,总成绩西部第一;创业孵化基地入驻企业58家,带动残疾人用工683人次。“我们要让残疾人在数字时代不掉队。”中心负责人说。
从线上服务到线下培训,重庆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指导中心用科技赋能,为残疾人打开了就业之门。
云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十年绘就无障碍“温暖图景”
云阳县城的环湖绿道上,轮椅使用者李大爷正惬意地欣赏江景。这条33公里的绿道,不仅有无障碍坡道、盲文阅览室,还举办了世界残排联沙滩排球锦标赛,获评国家4A级景区。
“我们要让城市更有温度。”云阳县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探索“云端议事”模式,收集37项残疾人诉求,实现核心区轮椅通行率100%。
面对坡陡路窄小区改造难题,云阳县住建委创新“针灸式”改造疗法:3平方米转角植入折叠坡道,为轮椅开辟“生命通道”;392个老旧小区改造、5个无障碍示范社区建设、708台电梯加装,让老人走出家门。
同时,实施“安居助残”工程让300户残疾人家庭圆梦新居,智能升降灶台等设施让生活更便捷,投用22辆无障碍公交,新建2000余个缘石坡道,城区无障碍设施设置率达100%。
从城市规划到细节设计,云阳县住建委用十年时间,让“有爱无碍”成为现实。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残健共融”培育特教人才
在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有一群致力于特殊教育的“筑梦人”。他们以“残健共融·教育赋能”为宗旨,构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研创新”体系,累计培养特教师资3000余名,服务特殊群体超10万人次。
“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递爱。”学院相关负责人说。
学院成立全国首个儿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开创“个别化教育+教康整合”模式,服务特殊儿童2000余名;研发的“随班就读学生学科课程评估系统”覆盖13省市200余所机构,“新声喜语”人工耳蜗康复App服务听障儿童3000余名;与华为合作研发手语服务系统,攻克手语实时翻译技术难关;师生累计开展志愿活动5000余次,服务4万余人次,培养手语人才500余名。
“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能绽放光彩。”该负责人说。
从课堂到科研,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用“残健共融”理念,为特殊教育事业注入了强大动力。
重庆綦江綦名爱康康复医院有限公司
“康教结合”守护折翼天使
在綦江綦名爱康康复医院的训练室里,4岁的脑瘫患儿小宇(化名)正在进行康复训练。通过“康教结合”模式,他不仅肢体功能改善,还能认简单的汉字。
“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医院负责人介绍,他们每两年筛查全区0-17岁残疾儿童,2020年发现的孤独症儿童林某,经及时治疗已回归幼儿园。同时,整合资源,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医保报销提高至40%,针对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免费康复服务。
“康教结合”是医院的特色。特教幼儿班采取“上午教育+下午康复”方式,为无法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开展“送康复到特校”活动,为在校就读学生进行康复训练,实现“康复”与“教育”同步;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提升服务水平。
从筛查到康复,医院用专业和爱心,为残疾儿童撑起了一片天空。
王彩艳 杨敏 图片由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