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获评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风采
第004版:残联
上一版   
重庆市获评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风采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5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强不息 共筑梦想
重庆市获评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风采

  刘吉芬

  杨兴祥

  廖克力

  袁作兴

  刘海龙

  李尧

  刘玉霞

  何巧

  巴南区举办残疾人就业创业培训

  江北区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开展线束手工作业

  第三届成渝双城残疾人创业先锋大赛

  项目现场调研

  重庆师范大学校长王国胤与手语科研团队开展项目讨论

  治疗师为患者进行减重步态训练

  为树立平等、融合、共享的价值导向,充分发挥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和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激励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汇聚全社会向上向善的积极力量,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近日,国务院残工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残联联合开展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评选,表彰一批全国自强模范、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其中,重庆6人获评全国自强模范,6个集体获评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2人获评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这14名获奖个人和集体,是重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生动注脚,更是新时代奋斗精神的璀璨缩影,他们以自强照亮人生,用大爱温暖社会,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自强,是用伤痕做勋章,以勇气为翅膀;助残,是把他人的困境当成自己的牵挂,将社会的责任扛在肩头。

  在重庆这片土地上,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正以坚定的步伐,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全国自强模范

  刘吉芬:指尖上的千年陶韵

  在荣昌区刘吉芬陶艺工作室里,75岁的刘吉芬正用布满老茧的手摩挲着刚出窑的陶罐。

  出生于陶艺世家的刘吉芬,虽患有听力残疾,但他身残志坚,60余年如一日专注制陶,成为荣昌区目前唯一一个掌握识矿、制釉、雕花等一整套技艺的“全能王”。

  特别是,刘吉芬独创了“绞胎工艺”,通过不同色泥分层叠加形成天然纹理,极大地提升陶器的美学价值,代表作《巴蜀遗韵》《乡情晨曦》等作品荣获国家级、省级“百花杯”“金凤凰”“大地奖”等金奖15项、银奖15项,其主创设计的“寒江独钓陶品”更成为外事礼品,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

  “陶艺就是我生命的全部意义。”刘吉芬说,他打破家族传统,广收学徒,把260名徒弟培养成荣昌陶艺技术骨干,其中30人成为省市级大师。他还选择返乡创办企业,企业年产值达32亿元,带动就业1.5万余人。如今,安陶小镇已成为集文化、旅游、产业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从学徒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吉芬用沾满泥浆的双手,将荣昌陶的火种代代相传。

  杨兴祥:从盲人技师到跨国企业家

  秀山县城的茶楼里,盲人老板杨兴祥正用盲杖轻轻敲击地面,听声辨别方位。“别人看不见我眼中的世界,但我能看见人心的温度。”杨兴祥说。

  31岁时,杨兴祥因疾病双目失明,在朋友姚祖兵的帮助下进入按摩店学习,每天苦练16个小时,用三年时间攒下了20万元。

  2003年,杨兴祥在县城开了第一家茶楼。“看不见,我只能靠嗅觉分辨茶叶好坏。”他摸索着调配出独特的菊花茶配方,茶楼生意蒸蒸日上。2017年,他转型矿业,投资600万元入股湖南石英材料公司,2024年公司以800万元首付购入非洲两座矿山。

  致富后的杨兴祥始终惦记着家乡。每年春节,他都会为60岁及以上的老人送去慰问金,为村里受灾户捐款,为患病儿童捐赠医疗费……这些年来,他累计捐赠50余万元反哺家乡。

  “我要建800平方米的残疾人就业孵化基地,让更多人靠双手吃饭!”现在,杨兴祥正在秀山创建残疾人就业孵化基地,建成后将为残障群体提供“造血式”帮扶。

  他用诚信铸就商业传奇,更用爱心照亮无数人的生命之路。“当年姚祖兵递给我的那盏灯,现在由我传给更多人。”杨兴祥说。

  廖克力:独臂挥拍的奥运传奇

  “残疾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奋斗的起点。”廖克力今年35岁,这位肢体二级残疾的乒乓球运动员,用独臂挥拍书写奥运传奇。

  5岁时的电车事故让廖克力失去右臂,左手功能几近丧失,但母亲的一句“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激励他重新站起来。他用绷带把笔绑在僵硬的指间练习写字,反复尝试用左手穿衣吃饭,三年后,这双曾被医生判定“难以恢复功能”的手,竟能流畅书写、灵活生活。1998年,廖克力重返校园求学。

  小学六年级时,一次偶然接触乒乓球,让廖克力找到了人生方向。2003年,廖克力入选重庆市残疾人乒乓球队,正式踏上职业运动员之路。为弥补身体缺陷,他每天训练超8小时,独臂持拍击球数万次……

  2010年广州亚残运会,廖克力夺得男子单打冠军;2021年东京残奥会,他实现重庆籍选手金牌“零的突破”;2024年巴黎残奥会,他成功卫冕,颁奖台上,他用牙齿咬着金牌,笑容灿烂。运动生涯的辉煌并未让廖克力止步。2015年,廖克力考入北京体育大学。毕业后,他担任重庆市渝中区体育运动学校乒乓球主教练,培养年轻运动员。“我要成为照亮别人的光。”他说。从绝望深渊到奥运领奖台,廖克力用自强不息的精神诠释了生命的力量。

  袁作兴:30余年坚守大山的“乡村医生”

  开州区白桥镇上桥村的山路上,骑着电动三轮车颠簸前行的袁作兴左腿比右腿短7厘米,这是小儿麻痹症留下的印记。

  成为村医以来,袁作兴累计行走上万公里,走烂了30多双胶鞋。由于长期奔走,袁作兴的病腿骨关节受到极大磨损,2015年被诊断为股骨头坏死,需手术治疗。袁医生的脚出了问题,不能出诊的消息传开后,村民纷纷前来探望。

  “他平时帮了我们很多,他有难我们肯定也要帮他。”村民黎开珍说。当时,有人从门缝中把钱塞入袁医生家,有人把钱悄悄放进他口袋,还有人趁他不注意把钱放在被子里……从几十块钱到一两百元,袁作兴说,这是对他医者仁心的最好肯定。

  髋关节置换术后,袁作兴学会了骑电动摩托车出诊。“只要我还能走,就不会让乡亲们因病返贫。”他说。

  据了解,袁作兴的常用药品10年不涨价,药柜里至今保存着一大沓未催收的处方单。

  数十年来,袁作兴恪守“花小钱治好病”的初心,无私回馈着山里的乡亲们,用医者仁心赢得信任,成为山村里最温暖的守护者。

  刘海龙:拄拐创业的“兔司令”

  在位于石柱县桥头镇赵山村的渝畅农(石柱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兔舍里,刘海龙正检查长毛兔的生长情况。就是这位拄着拐杖的残疾人,带领村民走出一条产业振兴之路。

  2009年,刘海龙因股骨头坏死落下残疾。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刘海龙倍感压力。2012年,石柱县残联为刘海龙送来“及时雨”,邀请他参加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随后,刘海龙决定养殖长毛兔,并获得帮扶政策提供的2万元启动资金。

  此后,刘海龙坐在轮椅上搅拌混凝土、砌砖块,建设占地10亩的兔场,成功注册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公司现有长毛兔种兔500多只,成为全市唯一一家长毛兔市级种兔场。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刘海龙流转了1500亩闲置地,推广“玉米(辣椒)+油菜”轮作,养殖山羊300余只,把产业基地建在家门口,吸纳留守村民就近务工,每年支付务工工资150万元,带动村民增收。

  从打工仔到“兔司令”,刘海龙用拐杖画出了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李尧:无声世界里的清华才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画室里,李尧正专注地描绘山水。一岁失聪的她,通过人工耳蜗和刻苦训练,不仅考上清华,还成为“重庆市首届残疾人十大榜样人物”。

  “小时候学说话,每天对着镜子练口型。”李尧回忆,3岁时,终于发出第一个音“a”。她的努力没有白费,拉丁舞、主持、辩论样样精通,八岁起,就在各类美术大赛中屡获殊荣。

  “去更远的地方学绘画”成了李尧心底的声音。她的目标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但这对有听力障碍的李尧来说并不容易。上课听不清,她就利用课间借同学笔记消化理解;为锻炼听力,她每天坚持听音频。终于在2021年,李尧成功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在清华,李尧策划编排艺术节节目收获一致好评,创作的美术作品《拥龙归》在校获得一等奖,还获评清华大学“枫华奖学金”。

  李尧还热心公益,累计参与公益活动140余场次,为1500余名残障儿童、留守儿童传授绘画知识和提供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激励残疾人及留守儿童勇敢面对生活。

  “我想告诉他们,身体的残缺不代表梦想的残缺。”李尧用行动证明,听力的缺失阻挡不了逐梦的脚步。

  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

  刘玉霞:盲人世界的“光明使者”

  “小学四年级时,我的同桌主动为我念黑板上的板书,从那时起,每一位同桌都成了我的‘眼睛’。”回忆起童年时光,刘玉霞脸上绽放出温暖笑意。

  这位视力残疾的大渡口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用20年时间完成了从“受助者”到“施助者”的华丽转身。

  2020年,刘玉霞创建了重庆市首支以残疾人为主体的“528・我爱帮”志愿服务队。如今,这支队伍已有400余名残疾人,累计服务3600余人次。“我们都是残疾人,更懂彼此的需求。”刘玉霞说。

  除了志愿服务,刘玉霞还积极推动残疾人文化生活。她组建残疾人太极拳队、合唱队,动员具有师资条件的志愿者免费传授技艺,大渡口区也因此成立全市首个老年大学残联分校,残疾人参与近100场各类文体活动。

  在刘玉霞的努力下,大渡口区残疾人在2024年市第七届残运会上斩获14金17银15铜,更有运动员在巴黎残奥会上摘金。

  “我曾被光照亮,现在也要成为别人的光。”刘玉霞行动诠释了助残扶残的大爱,让更多残疾人在互帮互助中实现了人生价值。

  何巧:贴心“巧姐”用爱温暖聋人心灵

  沙坪坝区“巧姐无声警务室”里,何巧正在用手语与聋人群众交流。这位“全国最美基层民警”自学手语破解沟通难题,累计帮助聋人群众2800余人次。

  何巧,是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红岩派出所的教导员、一级警长。2013年,她刚到社区当民警时,面对200多名聋人居民,因不懂手语屡屡碰壁。于是,何巧下定决心自学手语,每天坚持一小时。

  经过练习,何巧熟练地掌握2800余个手语词汇。如今,她不仅能与聋人群众无障碍交流,还牵头创建“无声警务室”,打造“聋哑人之家”,成功调解涉聋人群众矛盾纠纷1200余件。“看到他们重新绽放笑容,我觉得一切都值得。”何巧说。

  为了提升服务质效,她在单位开设手语培训班,培训民警辅警近百人;创建“红岩无声警务宣讲团”志愿者服务队,带领爱心人士到社区聋人群众中开展反诈宣传、义务劳动、陪护老人等活动350余人次。

  如今,“巧姐无声警务室”已成为全国典范,温暖着无数无声世界里的心灵。从“个体力量”到“集体行动”,何巧用爱点燃了聋人群众心中的希望之火。

  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

  重庆市巴南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所

    “五心工程” 托起残疾人希望

  在巴南区,有一支以“五心工程”为引领的助残队伍,让残疾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它就是巴南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所。

  巴南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所在全市率先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基地,选派党员干部到姜家镇蔡家寺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累计投入各项资金660万元,通过“一人一策”精准帮扶、产业扶持代销帮销、集体经济入股分红等模式,实现残疾人年均增收5000元。

  同时,巴南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所开展“线下+线上”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1238人次、新增残疾人就业2018人。

  “我们不仅要帮残疾人找到工作,更要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巴南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所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为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开展托养服务3600人次,发放善款物资750万元。

  从就业帮扶到文化关怀,巴南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所用“忠心、匠心、暖心、贴心、齐心”,为残疾人铺就了一条幸福之路。

  重庆市江北区群团服务中心(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打造残疾人家门口的“幸福家园”

  在江北区,“渝馨家园”成为残疾人的温馨港湾。这里不仅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指导,还打造就业创业孵化基地。

  江北区群团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在全市率先打造出一个五星级“渝馨家园”样板,累计建成8个区、镇街五星级和120余个社区“渝馨家园”平台,让残疾人在家门口享受20项服务;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运行一年来,帮助4名残疾人创业,引进6家助残企业,与60余家用工企业结成对子,累计帮助170余名残疾人多形式就业。

  “我们要让残疾人有更多获得感。”该负责人说,他们规范12家定点康复机构,每年为2000余名儿童提供服务;与巴中、德阳等地残联合作,累计组织2000余名残疾人开展活动30余场。目前,江北区正在筹建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和特殊教育学校,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

  从服务品牌到基础建设,江北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用“五个一”举措,为残疾人打造家门口的“幸福家园”。

  重庆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指导中心

  数字助残点亮就业新路径

  在“职有爱”数字助残就业平台直播间,主播正在推荐适合残疾人的岗位。这个全国首创的平台,已举办130场直播带岗,提供4000多个岗位,为超过160万人次的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帮扶。

  “以前找工作要跑断腿,现在在家就能投简历。”肢体残疾的小王通过平台找到了一份客服工作。

  中心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近五年新增残疾人就业48516名,全市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一人一策”信息服务率达100%,有就业意愿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位居全国首位。

  以赛促训,中心组团参加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暨第四届全国残疾人展能节,总成绩西部第一;创业孵化基地入驻企业58家,带动残疾人用工683人次。“我们要让残疾人在数字时代不掉队。”中心负责人说。

  从线上服务到线下培训,重庆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指导中心用科技赋能,为残疾人打开了就业之门。

  云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十年绘就无障碍“温暖图景”

  云阳县城的环湖绿道上,轮椅使用者李大爷正惬意地欣赏江景。这条33公里的绿道,不仅有无障碍坡道、盲文阅览室,还举办了世界残排联沙滩排球锦标赛,获评国家4A级景区。

  “我们要让城市更有温度。”云阳县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探索“云端议事”模式,收集37项残疾人诉求,实现核心区轮椅通行率100%。

  面对坡陡路窄小区改造难题,云阳县住建委创新“针灸式”改造疗法:3平方米转角植入折叠坡道,为轮椅开辟“生命通道”;392个老旧小区改造、5个无障碍示范社区建设、708台电梯加装,让老人走出家门。

  同时,实施“安居助残”工程让300户残疾人家庭圆梦新居,智能升降灶台等设施让生活更便捷,投用22辆无障碍公交,新建2000余个缘石坡道,城区无障碍设施设置率达100%。

  从城市规划到细节设计,云阳县住建委用十年时间,让“有爱无碍”成为现实。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残健共融”培育特教人才

  在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有一群致力于特殊教育的“筑梦人”。他们以“残健共融·教育赋能”为宗旨,构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研创新”体系,累计培养特教师资3000余名,服务特殊群体超10万人次。

  “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递爱。”学院相关负责人说。

  学院成立全国首个儿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开创“个别化教育+教康整合”模式,服务特殊儿童2000余名;研发的“随班就读学生学科课程评估系统”覆盖13省市200余所机构,“新声喜语”人工耳蜗康复App服务听障儿童3000余名;与华为合作研发手语服务系统,攻克手语实时翻译技术难关;师生累计开展志愿活动5000余次,服务4万余人次,培养手语人才500余名。

  “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能绽放光彩。”该负责人说。

  从课堂到科研,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用“残健共融”理念,为特殊教育事业注入了强大动力。

  重庆綦江綦名爱康康复医院有限公司

  “康教结合”守护折翼天使

  在綦江綦名爱康康复医院的训练室里,4岁的脑瘫患儿小宇(化名)正在进行康复训练。通过“康教结合”模式,他不仅肢体功能改善,还能认简单的汉字。

  “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医院负责人介绍,他们每两年筛查全区0-17岁残疾儿童,2020年发现的孤独症儿童林某,经及时治疗已回归幼儿园。同时,整合资源,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医保报销提高至40%,针对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免费康复服务。

  “康教结合”是医院的特色。特教幼儿班采取“上午教育+下午康复”方式,为无法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开展“送康复到特校”活动,为在校就读学生进行康复训练,实现“康复”与“教育”同步;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提升服务水平。

  从筛查到康复,医院用专业和爱心,为残疾儿童撑起了一片天空。

  王彩艳 杨敏 图片由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