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智能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治理新路径构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话语体系的三重维度聚焦“三个维度”把博物馆打造成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提升现代化新重庆城市“网感”的四个着力点
第006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探索智能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治理新路径
构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话语体系的三重维度
聚焦“三个维度”把博物馆打造成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
提升现代化新重庆城市“网感”的四个着力点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5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升现代化新重庆城市“网感”的四个着力点

刘晓敬

  四月二十日,南岸区南滨路,精彩纷呈的无人机灯光秀。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大势,是树立正确发展观、现代化观的切入点,也是迈向更加美好“数字未来”的关键点。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重大论断。一年来,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以此为根本遵循,在数字重庆建设牵引下,将赛博朋克融入人间烟火,用数智琴弦奏响民生乐章,以俯首躬身捂热治理温度,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重庆的生动实践。其中,加快打造“网”罗民生万象、“感”知城市温度的“网感”城市是题中应有之义,应从四个方面不断提升现代化新重庆城市“网感”。

  把握提升城市“网感”的内涵目标。提升现代化新重庆城市“网感”要从内涵立意、从目标着眼。从内涵看,城市“网感”既包含城市物理空间的数字化呈现,又涵括民众与城市在互动中形成的互联网思维、行为模式、文化表征和独有气质,是城市实体与虚拟、城市与全球、历史与未来、城市发展性与人城互动性等多重属性的融合体现,是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特质之一。从目标看,强化城市“网感”旨在加速迈进城市生活的虚实共生,实现网络安全与技术创新、数字产业与城市发展、广泛性影响与辨识度形象、网络热度与数字素养、数智赋能与治理效度之间的辩证统一和动态平衡。以网为媒、以网为器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使人民在互联网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多维呈现城市形象的立体画卷。提升现代化新重庆城市“网感”,既要用网络投射千年巴渝的历史厚重感,又要以数字彰显赛博城市的现代科技性;既要深度融入“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城市精神,又要跨域链接网络空间的情感脉动。要用前沿技术,以人工智能为辅助,力透“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的厚重历史和文化遗产,蕴染“8D魔幻之城”的折叠时空和山水层峦的错落有致,彰显“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向难攻坚、向新拼搏”的重庆风骨,表达“真心盼客、真切待客、真情宠客、真挚护客”的好客之道。城市“网感”热于线上、源自线下。要搞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周到公共服务、提升全民网络素养、挖掘独特资源禀赋、丰富数字消费供给、打造亮丽城市名片和独有IP,持续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推动网民在“一次重庆行、一生巴渝情”的良好体验中、在情绪价值的满足与认同中,自然跨越文化隔阂、自觉辨析偏见误读、自主提炼城市符号、自行发掘宝藏景致、自发丰富城市形象,自愿担当“城市网络推荐官”,使得由“景观、潮流、时尚、新奇”而起的短期“流量”,转变为因“对温情诚意的共鸣、对城市精神的同频、对文化脉动的共振”而兴的长期“留量”。

  创新激发城市经济的数字活力。提升现代化新重庆城市“网感”,既要充分释放网络创新的无限潜力,又要主动应对网络安全的风险挑战;既要培育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又要着力形成梯次发展的良性格局。要在数字重庆“1361”整体构架统领下,加速城市由“智慧体”向“数字生命体”演进。聚焦“数据要素×”“人工智能+”等,深入推进数字技术与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要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和“416”科技创新布局,不断优化现代化“四链融合”机制和产业生态圈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要提高各领域各行业各方面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的保障能力,将安全风险从预防控制向提高“弹性”“韧性”转变。要有序推进公共数据资源管理系统的集成和共享,助力数据要素价值的充分释放。要构建开放、安全、包容、可互操作的数字生态系统,从机制供给和产业应用、人才引育和金融赋能多端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实融合。要培育壮大跨境电商规模效益,加快推进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精心制作嵌入重庆元素的微短剧、网络文学、数字游戏、数字动漫等,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空间。要注重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在资源分配、要素供给、结构构成、空间布局和市场分布等方面的协同融合。要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城乡要素的有效对接和合理配置,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谱写巴渝和美乡村新篇章。要加快数智赋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美丽重庆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厚植城市治理的民生温度。提升现代化新重庆城市“网感”,既要持续追求数智效率,又要注重缩小数字鸿沟;既要坚持在网上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又要落脚于网下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在将数字技术革命成果注入城市细胞、融入城市肌理的全过程中,要始终不偏离“数智向善”“数智为民”的初衷和追求。要持续完善覆盖全民、各界参与、城乡融合、教培协同、开放共用、公平可及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培育体系,将冰冷的数字代码变为弥合数字鸿沟的人文关怀。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高效运行媒情、网情、社情“三情联动”闭环工作体系和线上线下“双网格”联动化解风险机制,增强党员干部上网、用网、懂网能力,使其读得懂社情民意“晴雨表”、把得准群众需求“真脉搏”、听得进民智民策“金点子”、点得亮风险隐患“探照灯”。要实现线上线下的无缝衔接、密切联动、高效协同,将线上之需转化为线下之举,以实际行动交出“民呼我应”的高分答卷,校准“计量器”提升服务精度,建好“蓄水池”兜牢民生底线、拧紧“安全阀”化解矛盾纠纷,真真切切搭好政府和网民的“连心桥”。要持续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打造系列贴近民生需求、增进民生福祉的数字孪生政务服务实战场景,使现代化新重庆“网感”的不断提升过程,成为一场以“民生为大”为价值旨归的城市进化之旅。

  (作者系重庆社会科学院对外学术交流中心主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为重庆市社科规划重大项目:2024ZXZD04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