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历史智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厚历史文化滋养。博物馆是保存和展示文物精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博工作的重要论述,把握文化强国建设给文博事业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以博物馆建设为基点,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路径,着力把博物馆打造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传承发展重要阵地。
聚焦学术研究维度,深入挖掘阐释文物价值。文以载道,着力研究发掘文物故事与价值是博物馆以文化人、以文铸魂的基石。要研究历史文化的脉络与价值。文物是古老历史的见证,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博物馆对文化遗址、馆藏文物的系统研究,务必聚焦文字演变、文化起源、城市发展脉络,透过文物表象探究历史文化基因、生产技术演进、社会发展动力。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从冶金技术、铭文训诂、礼制流变等方面,深入研究商周青铜文明及其对中国青铜发展的影响,为中华文明连续性提供实证支持。要挖掘藏在文物里的文化魅力。博物馆要把汉字运用发挥到极致,采用汉语言文字辨识、阐释、演绎、书法等方式,对文物背后的故事及时代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进行深度挖掘。要创新文物价值的阐释方式。随着观众审美能力的提升与文化探究的深入,以多元方式阐释与展现文物价值成为一种必然。博物馆要突破传统展陈方式的桎梏,以生活化语言、场景化语境阐释和再现历史原貌,打造观众多维感知的新形态文化空间和沉浸式体验场景。如在澳门展出的“璨星——古蜀文明沉浸式数字艺术展览”等,展现熠熠生辉的中华美学与人文精神,让具有历史厚重感的馆藏文物成为“可感知的文明教科书”。
聚焦文化惠民维度,持续推进文化传承实践。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凸显博物馆文化传承、为民服务理念。让更多文博公共文化资源惠及大众,是新时代博物馆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新要求。要聚力发挥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博物馆的文明传承力、文化感召力、教育影响力根植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沃土,来源于其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博物馆须将“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作为出发点,在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等公共文化服务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以不同题材、内容、形式、手法等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提升文化软实力。要聚力推进文物合理有效利用。博物馆可通过研发精品文创、联合IP授权等挖掘文化遗产的商品属性,如故宫博物院、敦煌博物馆为迎合当代审美取向授权美妆IP研发,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鲜活文物“飞入寻常百姓家”;借助专项培训、专题讲座、馆校合作等开展分众化社会教育,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巴渝学堂、三峡文博大讲坛、中华文物我来讲”等,拓展了受众的知识面;依托红色研学、廉文化展览等活态传承,如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红岩研学教育基地,丰富了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要聚力激发文化惠民新动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是博物馆一直努力的方向。伴随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庆的“云上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资源库等迭代更新,为博物馆扩大服务覆盖面、更好服务大众开辟了新的思路。博物馆要充分激发服务动能,加快智慧基础设施升级更新,打造云展览、VR教育课件、数字文创等文博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并借助新兴融媒体、网络直播等构建线上传播矩阵,依托社区、学校等拓展“博物馆+”线下链接,进而提升观众触达率、获得感、满意度。
聚焦交流对话维度,不断激发中华文明活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博物馆是连接中外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枢纽,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在碰撞中交融、对话中互鉴、合作中创新。要构建融贯中外的文博叙事体系。“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博物馆作为推动跨文化交流的中坚力量,应主动创新对外文博叙事体系,尤其是在策划国际性展览中,要与国际文博接轨,重构贯通中外的展览文本,构筑平等的文博对话空间,引发海内外受众强烈的共情共鸣。同时,博物馆要培养熟悉中西方文化的青年策展人,提出并推行贯通中西的博物馆学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在国际舞台逐步掌握文博表达权与话语权。要深度参与国际文博交流。文明在交流互鉴中才会展现出生命力、影响力、创造力。博物馆要坚定信心,联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博物馆合作办展,探索考古挖掘、重大展览全球直播,搭建多语种数字展览平台,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输出窗口,展示中华民族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要搭建世界文明对话与合作平台。博物馆要用好“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等多边机制,搭建并用好国际博物馆联盟、圆桌论坛等平台,深化人才培养、联合考古、联合策展等项目合作,在世界文明对话与合作中增进文化认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博智慧。
(作者系中国博物馆协会管理专委会副秘书长、重庆市博物馆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