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奔涌向前。当职业教育改革重心从“教育”向“产教”跨越,一场关乎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适配度的深刻变革正在上演。
如何实现学校发展与产业脉搏同频、与时代需求共振,成为叩击职业教育发展之门的时代之问、发展之问。
在巴渝大地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上,重庆工商学校以其鲜明的办学特色与卓越实践,给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作为全国重点中职学校、全国首批示范中职学校,以及重庆市“双优”中职学校,它深深扎根于地方发展的土壤,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地方发展同向同行。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深耕地方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园团融合
奏响产教融合协奏曲
清晨,一辆辆满载货物的卡车从江津职教工业园出发,经白沙收费站拐上重庆绕城高速公路,驶向四面八方。同时,工业园内数控机床的嗡鸣声此起彼伏,重庆工商学校的师生们也开始了一天的实践教学……
生动图景的背后,正是重庆工商学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领域的不懈深耕。
2009年,学校牵头组建了全市第一个跨行业、跨区域的职教集团——重庆工商职业教育集团。江津区政府依托并紧邻集团布局工业产业,占地20平方公里,年产值300亿元的江津职教工业园应势而生。学校构建了“区域、园团、校际、校企、产教”五大良性互动工作机制,实现了从“学校与企业合作”到“学校与职教工业园互动”再到“职教集团与职教工业园一体”的提质跨越。
依托产教融合领域的探索,重庆工商学校积极布局“园团融合”视域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探索形成共建实训基地、共制人培方案、共研课程改革、共担实践教学、共享育人成果“五共协同”育人模式,建构了融合“四链”的“五岗进阶”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制定了引领全市学徒制人才培育的“一案十标”。
与此同时,学校实施实践性教学改革,创新“异地协同”校企合作模式,利用远程教学技术,将企业真实生产场景与学校实训教学无缝衔接;探索总结了“121”“233”工学结合实践性教学模式,形成了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师傅、产业导师“三师”实训,识岗、试岗、轮岗、定岗、顶岗“五岗”交替的“三师五岗”“六共六培”“理实一体”实践教学新模式,为西部中职学校探索实践中国特色学徒制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有效范式。
产教合作走新向深,校企合作走实向新,催生出学校硕果盈枝。学校建成近30个高水平、专业化、示范性产教融合基地,为渝西、黔北等地输送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12名学生获全国技术能手、五一劳动奖章、巴渝工匠;学校牵头职教集团被教育部作为全国七个集团化办学典型模式之一向全国推广,获评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吸引18个省(市)189所职业院校到校学习交流。
深耕产业
跑出服务发展加速度
从一块美玉到一个金字招牌、一条产业链,江津硒玉作为全国目前发现的唯一的二次河磨籽料玉石,填补了重庆一直没有玉石产地的空白。
扎根地方办学,重庆工商学校如何服务与支撑“中国硒玉之城”建设?
围绕江津区委、区政府大力发展硒玉产业的战略部署,学校践行职教初心,从“专业驱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大师引领,加强玉雕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服务,深入开展玉雕人才培训”“深化合作,提升专业办学水平”“以赛促改,提升专业教学质量”五个方面推进江津玉石雕刻人才培养工作,为打造“中国硒玉之城”贡献职教力量。
学校充分发挥专业办学与技能人才培养优势,组建潘昭亮雕刻大师工作室,成功承办江津区第一届“四面山杯”玉雕创意大赛,高水平协办第七届全国珠宝玉石检测制作职业技能竞赛全国工艺品雕刻工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等重要赛事活动,建成硒玉雕刻实训基地2个,开办硒玉雕刻技能特长班,承担硒玉雕刻技能人才培训5期。
当前,学校开设了工艺美术专业,拟于今年招生100人,学制3年,系统开展工艺美术、雕刻技艺等专业课和文化职业素养教育,培养素质高、技能精、可发展、能创业的玉石雕刻人才。
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计划柔性引进一批国内知名工艺大师、雕刻大师到校建设硒玉大师工作室,通过理论研修、技能教学、专家帮带等方式,打造一支专兼结合、技艺精湛、教学有方的专业教师团队;在区人力社保局等部门的指导下,多形式开展硒玉雕刻技能培训,力争年培训200人以上,以适应产业的大发展带来的玉雕人才的大需求。
职教赋能
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培养本土技能人才、赋能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发展浪潮下,学校如何以高质量、适切化的培训助力人才振兴?如何聚焦乡村新业态赋能产业振兴?
重庆工商学校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学校人才、技术、资源优势,着力形式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人才培养链、科技推广链、农业产业链精准对接,为乡村振兴加码赋能。
创新“团村结对”模式,精准帮扶心手相连。学校以共青团组织为纽带,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和学生骨干组建15支“乡村振兴服务团”,通过“组织共建、人才共育、产业共兴”三维联动机制,与江津区白沙镇、塘河镇等8个行政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形成“一村一策”精准服务方案,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打造一体化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服务效能。学校发挥区位优势,整合校、企、政、村资源,创设“相勤”农机维修、“智建”乡村设计、“助农”田间学院,共建种养殖示范园13个,产业示范村8个,年开展涉农培训1200人次,提供技术服务36次。
激活电商专业优势,赋能乡村产业造血。学校立足于电子商务专业,发挥津品汇、一妙达等校内电商企业优势,年直播电商带货1800万元,输送电商专业人才350人,培育中小微电商企业26家,承担电商产业助农示范项目37个;主承办区域电商产业论坛、研讨活动6次,为渝西、川南等地乡村振兴、电商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文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