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今年“五一”期间,重庆拿出了“同期增长6.5%”的亮眼成绩。这一数据背后,是“活动热”加持,是“商圈热”赋能,也是“文旅热”带动。在政策撬动、市场驱动、多方联动之下,重庆消费市场热度持续攀升,迸发出强大的活力和巨大的潜力。
活力,以可见可感的方式加速涌动。观音桥商圈日均人流量超百万,带动销售额4.2亿元,亮眼数据彰显着实体商业的向好轨迹;安陶小镇假期首日接待游客24万人次,陶器销售额同比增长300%,蓬勃需求印证文旅融合的乘数效应;培育“重庆味道”“重庆艺创”“重庆精造”30个必购必带品牌,“味觉+文化+场景”的组合拳引爆消费热潮……这些跃动的数字与场景,共同勾勒出重庆消费市场的活力图景。
观察消费活力,除了看假期数据的向好,也要将目光放得长远。因为提振消费,既是“眼下要紧的事”,也需“立足长远进行谋划”。把“五一”期间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下来,形成机制,才能把短期假日经济转化为长期消费动能。
潜力,以新意十足的方式加速释放。低空飞行消费地图首次公开,5000架无人机腾空而起,新业态成为新引擎;“HEY!MAHA”麻花概念店将传统小吃包装成特色潮品,“每天现炸5000斤麻花都不够卖”,新创意成为增长点;各大艺术主题展、IP首展、沉浸式市集轮番上阵,20个独具辨识度的“最具魅力消费新场景”发布,新场景激发新动能……当传统消费插上科技与创意的翅膀,就能寻找到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观察消费潜力,除了看宏观态势的蓬勃,也要进一步剖析微观市场的变化。因为这些新现象,是未来趋势,更是亟待挖掘的潜力。只有看到低空经济的魅力,重视创意带来的新意,激发场景伴生的增量,才能真正把“流量”变“留量”。
从“渝味360碗”香飘游轮到上千架无人机点亮夜空,从各大商圈人流如织到低空观光刷新体验,重庆消费市场的火热图景,既是当下消费需求旺盛生长的生动注脚,更是未来消费升级的清晰路标。假期是重庆面临的阶段性消费“考试”,山城交出了答卷,也找到了优化路径。当一座城市既能守住火锅沸腾的烟火气,又能驾驭无人机腾空的科技潮,就能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扩大内需、提振消费。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其消费数据的意义早已超越数字本身,成为了观察西部乃至中国消费的“窗口”。站在大力促进消费的潮头,重庆正在把“全方位扩大内需”作为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要抓手,既巩固“活动热”“商圈热”的既有优势,也培育“科技热”“文化热”的新增长点,不断营造“渝悦消费”的环境。
消费兴则经济兴,消费活则经济活。当消费与产业链、创新链、生活链碰撞,每一份市井烟火都在为发展蓄能,每一次消费选择都在为城市赋能。重庆,正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路上,稳扎稳打、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