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融风险智能预警及现代治理实验室揭牌仪式 |
在巴南区花溪河畔,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作为学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始终坚持以赤子之心扎根川渝大地,以实干精神服务地方发展,以师者匠心传承育人薪火,为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新时代新征程,学院在学校创建“重庆理工类高校发展样板”中找准自身定位,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西部金融中心建设,锚定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强化“以文赋能”,通过科研服务创新、人才培养赋能、融合开放发展,成为区域经济金融战略的“思想库”、交叉创新人才的“孵化器”、融合开放发展的“试验田”。
以服务发展为导向
打造区域经济金融战略的“思想库”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
经济金融学院在学校聚焦“国家最迫切、重庆最需要、学校最擅长”领域持续深耕的发展导向下,以学科建设为牵引,着力平台赋能、人才引领、项目驱动,打造区域经济金融战略的“思想库”。
主动识变求变,强化学科交叉。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学院超前布局数字经济、数字金融、碳资产管理与绿色金融以及新兴资产评估等特色交叉研究方向;依托理工科背景优势,强化理工文协同,联合知识产权学院、车辆工程学院共同探索无形资产与知识产权、机电设备评估等方向,构建交叉融合的学科链;为支撑学校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国防科技办学特色,设立“成果转化服务”交叉学科,全力服务科技创新时代命题。目前,学院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为重庆市“十四五”重点学科,2024年软科排名第79位,建成金融、资产评估专业学位授权点。
精准对标需求,绘制学科对接产业图谱。学院与政府、金融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科技公司、金融机构形成了链式合作、横融纵通的关系;对接行业,与西部金融研究院、重庆资产评估协会、联合中和资产评估公司等建设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个,在产业“真实场景”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构建平台体系,实施有组织科研。学院拥有重庆市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金融风险智能预警及现代治理实验室、重庆市软科学研究中心——重庆市金融衍生品创新与研究中心,开展金融风险、金融衍生品等领域跨学科导向型交叉研究和市场导向型基础研究。与管理学院共建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劳动经济和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与会计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等4个学院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创新发展研究院,建构形成了完整的平台体系,并以科研平台为载体实施有组织科研。
创新引领发展,释放人才“头雁效应”。学院牢固树立学科就是“人才+科研”的工作导向,将教师队伍作为学科持续发展的底蕴,建成了国家级人才、青年拔尖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等高层次人才梯队;依托国家级人才组建了重庆市高校协同创新团队——重庆市智能金融研究协同创新团队、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金融学)等,鼓励开放合作研究、探索与创新,涌现出一批“智库型学者”,产出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科研成果,提升服务效能。
近年来,学院资政建言获批示19篇,国家级机构采用42篇,省部级机构采用113篇。学院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含重点项目)、国家自科基金16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300篇,出版专著20余部,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2项。
以人才输出为核心
培育交叉创新人才的“孵化器”
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是金融强国“六个核心”要素之一,也是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支撑。
立足国家战略和重庆急需,学院加快建设金融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构建本硕贯通、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体系,培养“经济+”“金融+”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写好“经济+”人才培养新篇章。学院通过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推动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数字化转型,申报数字经济新专业、打造“通道贸易与数字服务研究中心”,提升人才与发展需求的适配度,培育打造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微专业,紧密对接数字重庆、智慧名城、智造重镇建设等人才需求。
更新迭代“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以“需求牵引、学科交叉、多元协同”为核心策略,双轨推进育人理念革新与育人场景重塑,打造多维交叉课程、强化多元资源供给、实施多元评价,构建形成全链条协同并进、多元化平台支撑的场景化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推进“金融+数学”“金融+英语”“金融+AI”“金融+文化”“金融+科创”改革,培养兼具数理基础、全球视野、科技素养、文化品格、实践能力的“金融+”人才。
与此同时,经济金融学院党委将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前移到人才培养中,打造“一院一品”大思政品牌项目——“行走的思政课”,构建起“13445”综合实践育人体系,即聚焦立德树人这一中心,注重“结合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传播、结合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培根铸魂、结合学科专业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通过“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形成多课堂的协同发力,通过制度化、载体化、长期化、特色化和实效化的大思政育人模式,推动“学校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引导师生筑牢思想根基、锤炼过硬本领、加强责任担当,培养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专业素养。
以改革蓄动能,以创新提质量。历经持续探索,“经济+”“金融+”育人模式已形成规范成熟的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示范带动作用突出,不断深化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浇灌硕果盈枝。学院“学研社”获评全市基层理论宣讲成绩突出集体,大思政案例荣获重庆市“大思政课”建设文化育人典型案例二等奖,《家庭财富管理及风险智能预警》《金融学》等4门课程获批市级一流课程,2门课程获批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生在金融科技创新大赛等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数量年均增长10%,涌现出上市公司丸美生物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孙怀庆等一批业界、学界、政界知名校友。
以协同育人为路径
浇灌融合开放发展的“试验田”
高校开放办学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打开经济金融学院支撑学校样板高校创建的“1347”工作体系图,学院以获批应用经济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为牵引,系统实施党建引领思政铸魂工程、科研突破跃升工程、产学研共同体发展工程、开放办学互鉴工程、五育经金文化培育工程等“七大工程”。其中,产学研共同体发展、开放办学互鉴两项工程,标志着学院在融合开放发展之路上的前进方向。
面向产业开放怀抱,学院从平台联合、智库协同、数据共享、人才共享和国防对接等方面统筹推进。
学院基于金融风险智能预警及现代治理实验室,深化与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科技企业等多元化资源的务实性合作;强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好与西南证券、西部金融研究院等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和扎实基础,在平台建设、投资者教育培训、企业员工培训、科学研究、师资共享等方面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战略合作关系,让重点实验室产出成果嵌入重庆市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大平台、大场景,提升成果的社会影响力。
实施开放办学互鉴工程,支撑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样板。
近10年来,经济金融学院以国内校校、校企和国际校校合作方式,探索形成“1+2+1(+1)”“两国三校”协同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既通晓国际规则、又深谙国情的新型高级专门人才。2023年,学院在前期中美金融学教改班的探索基础上,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素质金融人才需求,整合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资源,迭代升级本科教学改革试验班,开设“AI+金融”教改班,创新配备金融导师、AI导师、产业导师、发展导师“四维导师”团队,联动课堂、文化、实践、网络“四个课堂”,贯通生涯规划、课堂学习、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国际化培养、升学就业、综合发展“七大环节”,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人才培养链条,构建了“理论+技术+实践+素养”融合型育人生态。
基于前期在国际化办学领域的深度耕耘,学院深刻领会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新形势下的开放办学新需求,着力从教师访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国际学术交流等领域,探索开放办学、融合发展的新征程。
潮涌千帆竞,恰是扬楫致远时。当前,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向着建设“服务成渝、赋能产业、融合创新、开放互鉴的应用研究型学院”发展目标,着力实施党建引领思政铸魂、学科攀登攻坚、专业提质增效等“七大工程”,通过“以文赋能”,为学校打造“科技创新一面旗帜”“理工类高校发展样板”“双一流”学科贡献更大力量。
杜林燕 图片由重庆理工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