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移通学院 以赛促训促学 持续提升育人成效“政行校企园”五元协同 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创新教育数字化转型新路径 为数字重庆建设注入新动能
第020版:加快建设教育强市 砥砺前行担当作为
上一版 下一版 
重庆移通学院 以赛促训促学 持续提升育人成效
“政行校企园”五元协同 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
创新教育数字化转型新路径 为数字重庆建设注入新动能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4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
创新教育数字化转型新路径 为数字重庆建设注入新动能

  当前,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引领下,职业教育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

  把握大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主动拥抱数字化浪潮,以勇立潮头的姿态、走在前列的干劲,坚持问题导向,构建了“专业属性同源—培养目标异质—资源共生进化”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打造覆盖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度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形成基于多元图谱的“同源·异质·进化”的土建类专业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新形式,精准破解传统土建类专业教学资源碎片化、同质化与静滞化的问题,为数字重庆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破除专业壁垒

  搭建立体资源体系

  作为重庆市高水平高职学校立项建设单位,学校拥有雄厚的办学积淀和完善的专业学科体系。在土建类专业建设上,学校一如既往立足学科本质,优化专业结构,破除专业壁垒,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土建类人才。

  坚持问题导向,以“同源”理念重构教学资源底层框架。学校聚焦土建类专业课程关联性弱、资源重复建设的痛点,梳理土木建筑大类的共通属性,对土木建筑大类专业的知识基础、育训目标、成长核心三方面建立模块化知识单元,进而形成覆盖结构工程、建筑技术、工程管理等全领域的“宽基础+活模块”的立体资源体系。

  葳蕤春华,硕果盈枝。在立体资源体系的作用下,学校联合企业合作开发对接岗位标准的模块化课程18门,开发国家级及市级精品课程33门,建成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64项,建成“岗课赛证”融通的知识育人族群,推动7个专业入选国家及重庆市级骨干专业。

  实现靶向供给

  构建五阶培养路径

  从摸索尝试到驾轻就熟,从得心应手到精益求精,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的每一名土建类专业学子都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

  这得益于学校坚持“异质”培养,建立的“入门—熟练—胜任—精通—专业”五阶培养路径。

  学校聚焦不同专业教学资源同质化问题,围绕规划设计、项目施工、工程管理三个方向,联合企业开发特色实训模块,精准对接企业、产业需求,并通过多元图谱技术将行业前沿技术转化为模块化实训任务矩阵,实现资源的靶向供给,形成分层递进、动态调优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实现“专业跟着产业走,课程围着岗位转”的发展路径,进而助力学子高质量就业。

  当前,学校与企业共建智能建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个,开发“智能建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开发“建筑工程识图”等对接岗位标准的模块化课程18门,毕业生实现81.6%对口就业率。

  顺应发展趋势

  打造资源进化机制

  累计培养“数字工匠”型人才超2100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技术技能培训超1500人,牵头制定坦桑尼亚《建筑师职业标准》、斯里兰卡《室内设计技术教学标准》等3项国际标准,孵化创新创业项目32个……

  面对建筑产业“智改数转”趋势,学校构建起“动态感知—循环评价—持续优化”的资源进化机制,成效显著。

  依托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和智能推荐算法平台,结合“学分银行”认证框架,学校贯通学生在校学习、企业实践和技能培训成果,形成覆盖职业全生命周期的成长通道,按下学生专业技能成长“快进键”;合作共建国家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培养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技能人才,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人才作用。

  从资源利用到体系构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通过“同源—异质—进化”三位一体改革,破解了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存、用、新”的数字化转型难题,构建起教育链与产业链实时共振的产教融合生态。面向未来,学校将持续培养新时代土建类人才,持续赋能建筑产业发展。

  杨根 彭明熙 张万钦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