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彩大课间,活力巴南娃 |
近年来,巴南区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建设“江南宜学城,品质教育区”为统领,实施“民生、铸魂、培根、领雁、健康、融合”六大工程,奋力推进教育强区建设。全区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一体化办学格局,教育事业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波澜之下,一场“教”与“城”的深度对话正在悄然发生。
以教兴城、以城育教,巴南区三位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推动教育深度融入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区战略,从六大行动的“系统改革”到五育并举的“生态营造”,从校家社共育的“合力突围”到产教研协同的“齿轮咬合”,教育之力正深刻融入城市发展,书写着“城教共生”的奋进答卷。
打通“课堂—基地—赛场”成长通道
让五育并举与个性成长交响共鸣
对于巴南教育人来说,城市最美的勋章,就是每一个孩子的笑容。
为了守护这份笑容,巴南区教育系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五育并举,让教育回归本真,让成长绽放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出彩赛道”。
在“五有”课堂中昂扬生长,遍撒智慧火种。巴南区以课堂为主阵地,深入推进“五有课堂”教学改革,聚焦有精准目标、有评价任务、有思维训练、有有效练习、有习惯养成五大方面精准发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思政、劳动基地中躬耕实践,追求知行合一。巴南区把课堂延伸到校园内外,将思政教育基地化作精神熔炉、劳动实践基地锻造为成长阶梯。南温泉解放重庆遗址群、市实验中学的“报国园”、清华中学的“烈士墙”,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让思政温度触手可及。融创中学的孵化小鸡、制作扎染课程,昕晖小学的烘焙烹饪、剪纸泥塑课程等一系列实践课程,让劳动基地化作最生动的成长课堂。
在科创、体艺赛场精彩绽放,点亮个性光芒。龙洲湾小学在全校分段开设编程课,培养出来的“创新之星”以第一名成绩拿下全国科创比赛一等奖,并获得“第十四届重庆市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奖。渝南田家炳中学着力打造体育特色,110名运动员在市七运会上斩获24金12银16铜佳绩,培养出的竞走选手征战亚洲田径锦标赛夺下1金1银。或是在赛场上,或是在领奖台上,巴南学子总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有这样一组数据,见证了巴南教育的百花齐放:全区已建成国家级体育特色学校33所、全国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5所、市级艺术特色学校12所,师生荣获国家级、市级各类奖项8000余个。知识传授与人格塑造同频共振,五育并举与个性发展相得益彰,一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生态图谱正在巴南区徐徐展开,这也是巴南教育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使命最接地气的回答。
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作体系
让教育生态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教育是民生之基,是关乎千家万户的大事。
巴南区作为“重庆市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充分发挥校、家、社合力,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作体系,让学校成为教育的“主阵地”,让家庭成为教育的“能量场”,让社会成为育人的“大课堂”。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家校共育更显温情底色。依托“家长节”和“巴心养成 立德铸魂”的品牌打造,巴南区进一步强化家校联动,由区教师进修学院设立家长学校总校,指导全区各学校全面铺开“明德启智”家长大讲堂、家长夜校建设,既让家长掌握科学教育方法,也引导家长深度参与到学校育人工作中来。
大江小学创新打造“三维立体式”家校协同机制,定期举办的“家长夜校”“欢乐家会”都得到了家长的普遍赞誉。树人立德小学围绕“建设学校家庭社区命运共同体”目标,积极开展家长学堂、书籍共读、全员家访,持续推动家校互评、假期指导、幼小衔接,有效凝聚起家校合力。融汇小学通过开展家访日、家长开放日、家长课堂等活动,搭建家校社三方对话平台,以常态化座谈会、情景式院坝会为载体,在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教育资源立体化整合、家校共育生态构建等方面取得明显效果。
扩大学校与社会的协作,校社共育打开教育边界。巴南区建立跨部门、跨学段、跨区域的社会协作体系,与成都温江区、高新区以及重庆理工大学、重庆青年职业学院、重庆财经学院开展深度合作,让教育无界、育人有声。
去年,区教委与区司法局、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公安分局和在区高校联合开展法治宣传进校园、进社区活动200余场次;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服务、家校社共育等活动300余场次;区社区学院与成都高新区社区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这正是巴南教育深度融入社区治理的生动实践,彰显了教育服务在城市治理中的独特价值。
当教育突破校园围墙的局限,当成长融入社会发展的脉搏,每一颗教育火种都是城市最璀璨的星光。
当前,巴南区正着力实施“巴娃守护”关爱行动、“智慧家长”促进行动、“家校沟通”携手行动等九大行动,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纳入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构建“政府全面统筹、部门全程协作、学校全力主导、家庭全员尽责、社会全域联动”的协同育人新格局。预计到2025年底,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全面建成“教联体”。
构建“教育—产业—城市”共生系统
让职教新城与新兴产业握手对话
走进重庆高职城,华为ICT实训基地让在校学子触摸到最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淘宝教育西南学院带来了电商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资源、技术……重庆高职城打破了传统校企合作的碎片化模式,推动院校与园区协同共建,已吸纳9所院校、200余家企业,累计输送优秀毕业生5万余名。
重庆高职城的发展,也见证着巴南教育、产业与城市的共生共长。
新征程上,巴南区着力构建“教育—产业—城市”共生系统,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让教育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强劲引擎、赋能城市跃迁的核心动能,助力巴南加快建设工业强区、科技强区。
深化职普融通,打造“人才泵站”。重庆工业管理职业学校成功申报重庆市首批综合高中试点学校,构建更包容、灵活的教育生态,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深化产教融合,架设“共赢金桥”。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建立了“一带一路”电商谷(重庆)国际合作中心等多个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其中重庆市新型显示产教联合体成功入选2024年度市域产教联合体。巴南职教中心联合华为赛力斯、涵泰汽修等多家企业,在校内建成重庆市高水平产教融合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与长安、问界等品牌合作开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检修专业课程7门,为培育汽修专业人才搭建起合作“立交桥”。
深化科教融汇,激活“创新引擎”。重庆理工大学坚定不移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道路,以高校力量为产业升级、城市发展带来诸多创新智慧。以该校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为例,该学院已经孵化出行业领军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相关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20余款车型开发。
从“一座城”的蓬勃发展,到“三个融”的突破跃升,巴南区促使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共同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巴南力量。
邹杨 黄丹 图片由巴南区教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