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炼“躬耕教坛”之心 凝聚“强国有我”之志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 面向国家使命 打造川渝教师协同创新发展新高地长江师范学院 立足乡土 聚力培养乡村教师“临时家长胜任力”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创新师资培训体系 助推名师巧匠辈出南岸区 尊师强师 筑基“幸福教育”新高地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走出卓越幼师培养新路 服务乡村学前教育发展
第014版:加快建设教育强市 砥砺前行担当作为
上一版 下一版 
淬炼“躬耕教坛”之心 凝聚“强国有我”之志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 面向国家使命 打造川渝教师协同创新发展新高地
长江师范学院 立足乡土 聚力培养乡村教师“临时家长胜任力”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创新师资培训体系 助推名师巧匠辈出
南岸区 尊师强师 筑基“幸福教育”新高地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走出卓越幼师培养新路 服务乡村学前教育发展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4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 面向国家使命 打造川渝教师协同创新发展新高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合作签约暨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揭牌仪式

  成渝地区教育协同发展是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推动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202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支持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创建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的通知》,明确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依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创建川渝两地唯一的“国家基地”,开启了教育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五年来,肩负使命的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赋能下,通过建立成渝地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教师教育三大联盟,实施“协同创新、综合改革、先行先试”系列举措,构建起区域教师协同发展和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新模式。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形成了可复制的教师发展路径,更为中西部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体系建设方面,一盘棋思考,系统架构三大体系,明确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体系,健全多元化的机构协同体系,建起“1+3+4+3+30+30”教师教育协同工作体系(即1个国家基地为统领,成渝3大成渝联盟为纽带,4个片区共同体为支撑,3个创新试验区为示范,30所示范校为样板,30所研训机构捆绑为延伸),实现多功能、广覆盖的大服务格局。

  在协同共建方面,大力探索成渝协同、片区协同、校地协同、校校协同、机构协同五类协同模式,形成“基地领衔,13个区县协同,64所项目校跟进,5400名教师跨区县持续研修”的共同体,构建了“高校+区县政府+教师发展机构+中小学校”的“UGIS”协同创新发展模式,遴选30所优质中小学与高校协同开展教师发展示范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

  此外,着力推进职前职后一体化,创新“三段衔接”前后贯通的育人模式,建立“四位一体”纵向协同的实践路径,开展“内外联动”有机融合的特色实践,打破教师培养壁垒。

  协同成果呈现量质双优特征,成渝两地15个试点区县、120多所高校、56所研训机构、1600余所一线学校、3万余名教师深度参与,辐射影响两地近20万职前师范生和职后教师队伍。7项案例被评为教育部“国培计划”优秀典型案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市级奖项4项;3项研究成果被教育部采纳。统筹立项省级课题35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15篇,提交咨政报告17篇。《教师培训协同创新的机制与路径——基于教师培训协同创新的重庆实践》等创新经验在全国推广,产生显著社会效应。

  站在新起点,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将持续深化协同创新,优化教师发展生态,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输送优质教育资源,在中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