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车辆工程学院学生在上实训课 |
桃红夭夭,绿草茵茵。毕业季悄然而至,面对就业压力,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却自信从容。
这源于学校深耕装备制造领域实施的分类分层培养模式。近年来,该校以"多层多样多次"为改革路径,加快推进具有工匠精神的多样化技能人才培养,全力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多次选择 实施“一类一案”大类招生计划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就会明确专业。在学校,学生可以经过一年系统学习后,结合实际二次选择具体专业。
这得益于学校率先提出的“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生源的学生在大一年级按专业大类混编教学,大二年级进行专业分流,实现人才培养“一类一案”。如此一来,便于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赛道。
在确定专业后,学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力培养为根本、就业为导向,在教学活动中引入行业、企业认证标准,校企共同构建“基础通用能力、岗位专门能力、个性化发展能力”三阶段纵向贯通,“通用基础课程共享、岗位课程模块交叉、个性发展课程模块互选”横向融通的课程体系,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
多样培养 创新“1+3+N”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不断深化‘产业链、教育链和创新链’三链融合,为企业量身打造专业型高技能人才。”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高质量就业在于专业与企业的高度契合,教育与产业的同频共振。
“一个平台”筑基,共创多样化产业学院。重庆仙桃谷软件学院、两江数字产业园……学校构建校企双元治理制度与数字化转型培养机制,与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学院10个并进行实体化运行。
“三种类型”拔高,探索多类型培养方式。学校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双创人才培养“三种类型”,与上汽大众、阿里巴巴等107家企业合作开办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教改班47个,有效满足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N种形式”补充,开展多形式教改实验班。通过带徒传技、技能攻关等,学校探索实践了项目制、1+X证书等多种补充形式的教改班,培养出一大批具备企业生产实操技能的技能人才。
多项提升 赋能“五位一体”综合素质体系
工匠精神是技能人才之魂。学校创新“文化引领、‘三匠’育人”工业文化育人模式,围绕铸匠心、立匠德、砺匠艺三条主线,通过开展工业文化强根、铸魂、补钙“三大工程”,创新构建“四模块”“五递进”职业素质课程体系、打造“一园两馆三室N角落”工业环境等“内外兼修”的举措,让“匠心之花”开遍校园的每个角落。
同时,学校还通过搭建“三劳共育”新格局,创建“三阶递进”新模式,创新“五位一体”的新体系,先后培养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等500余名。
多种发展 打通“三线并进”就业创业渠道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等单位在重庆地区高技能人才录用重要基地,17个项目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二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中国核物理工程研究院唯一立项对接学校……
充分就业,制度先行。学校深入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以“头雁之姿”引领全校抓就业、全员促就业。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构建全链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孵化科技型企业40余家,获国际级创新创业奖项50余项。
如何有效拓展岗位资源?学校建立用人单位数据库,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与企业发展需求“双向奔赴”。截至2025年,已累计走访企业700余家,拓展岗位1万余个。
为给毕业生铺设就业的广阔大道,学校多措并举让毕业生“就上业”,更“就好业”。学校近3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6%以上,优质用人单位数据库增至3831家,合作企业增加到1000余家,深度合作项目90余个,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保持在99%以上。
郭天平 图片由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