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其建设成效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适配度。
在专业治理的实践中,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直面三大痛点:一是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升级,政行企校协同机制未落地,人才供给与企业刚需错位;二是资源整合效能不足,内涵建设缺乏统筹,复合型人才培养成效偏低;三是质量评价体系不闭环,专业发展缺乏动态指引,培养目标达成度偏移。
为此,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锚定“专产耦合、科教双驱、动态校准”三大方向,构建“产业人才供需库”,深化校企协同创新,推动专业体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实现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活力与效率的全面提升。
打造合作体与供需库
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协调发展
如何让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更好匹配?如何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
近年来,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联合政行企校,组建专业发展合作体。市级有关部门出台专项政策,统筹产教资源配置;行业组织牵头制定技术技能标准,校准课程标准与岗位需求;学校和企业共建“岗位包班”,依照自行开发的供需匹配模型动态调整培养方向。
在此基础上,学校依托国家级“5G+智慧教育”项目,打造产业人才供需库,融通产教数据,开展深度调研,绘制需求图谱,制定了“重点建设、改造升级、预警限制”三张专业动态调整清单,指导专业建设。近3年,学校新增工业互联网应用等10个专业,改造升级了建筑工程技术等14个专业,撤销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6个专业,实现了专业体系迭代升级。
合作体与人才供需库建成以来,学校有效推动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创新“三层双链”模式
实现资源聚集和人才培养高效能
面对“资源分散”与“人才培养效能低”的核心矛盾。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创新“三层双链”专业治理模式,让分散的资源更聚集,人才培养更高效。
聚焦“三层”资源整合,学校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组织教学资源、升级实训条件;二级学院联动专业群与岗位群,跨专业共享课程模块,混编教师团队;教研室联合企业剖析岗位能力,将工业机器人、绿色低碳等行业通用技能嵌入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实现“基础—专项—拓展”三级能力培养提升。
聚焦“双链”深度耦合,学校构建纵横联动的专业治理新模式:纵向贯通产业链,联合中建海龙、重庆外建、重庆轨道集团等头部企业,共建智慧工地、智能交通等实战化教学场景;横向贯通“技术研发—教学转化—岗位实践”育人全流程,校企联合攻关《装配式住宅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等重大重点项目,建成跨专业共享省级实训基地、技术平台,实现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高效转化,形成“科研反哺教学、教学赋能产业”的良性循环生态。
构建“五维联动”体系
质量管控与动态评价持续改进
传统的职业教育评价主体单一、方式传统、应用结果不够合理,影响了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限制了职业教育的专业治理。
基于CIPP理论,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构建了需求匹配度、资源保障度、过程规范度、成果产出度、治理满意度“五维”评价模型,实现对专业建设全周期的全覆盖管理。自主研发“建工云脑”可视化质控平台,生成动态质量雷达图,通过多维数据可视化呈现,诊断专业竞争力,精准定位培养目标偏移风险点,提升学校专业建设质量管理效能。
学校还推行“学校主评+行企助评”联动质量管控模式,在学校则依据评价结果重构课程体系、升级实训条件,同步对接企业技术标准更新需求;在行企则将岗位能力达标率纳入合作考核指标,深度参与专业评价。将企业工程师评教、技术标准融入度等指标纳入教师绩效评价,通过数据公示、标杆评选形成“运行—评价—激励—改进—保障”螺旋上升的质量管控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和持续优化。
张兴梅 郭俊雄 邢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