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中国商业航天正迎来“技术突破”和“规模爆发”的双重拐点,太空经济从愿景正走向现实。
商业航天,一般指以市场化方式提供航天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涵盖火箭发射、卫星应用、太空旅游等领域。进入2025年,一批商业火箭、商业卫星将陆续升空,一度“高冷”的航天技术,如今正在借着商业力量走进千家万户、千行百业,不断拓宽应用场景。
商业航天:爆发“奇点”来临
当前,全球商业航天产业正加速成长,成为大国竞逐的新焦点。
中国是快速崛起的“新星”。2025年,我国有多款可回收火箭计划首飞;卫星方面,千帆星座等巨型星座持续发射升空,小卫星需求爆发式增长。据预计,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今年将突破2.5万亿元。
2015年被业内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出台,首次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步入航天领域。
此后,蓝箭航天等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相继成立,一批创业者涌入这一新兴领域。长光卫星研发的“吉林一号”组星成功发射,开创了我国商业卫星应用先河。
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迎来爆发“奇点”。截至目前,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迅猛增至500余家,在轨卫星数量不断攀升。
一系列的技术突破,则是商业航天兴起的又一大推力。航天宏图自主研发的PIE-Engine天权大模型,实现了遥感影像智能解译、智能增强和三维重建;星河动力、蓝箭航天等多家商业火箭公司通过3D打印技术,大幅提升了发动机部件的生产效率和稳定性。
赛迪研究院商业航天首席研究员杨少鲜表示,开启太空新基建时代,“航天+”等新业态正在萌芽,太空旅游、商业探月有望在5至10年内实现政策突破、迈向试验验证或商业运营初期。
商业火箭:可回收时代开启
1990年4月,中国首次发射国外卫星,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当时的运载火箭主要是“国家队”长征家族。30多年后,中国商业火箭迎来市场的“黄金时代”。
3月21日19时许,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星河动力研制的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将云遥气象星座的6颗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
除了谷神星一号,东方空间的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去年1月也在山东海阳近海海域成功发射,刷新了当时全球固体火箭运力纪录。
如果说固体火箭是商业航天领域的“轻骑兵”,液体可回收火箭就是撑起太空经济的“航空母舰”。据蓝箭航天团队测算,火箭发动机通过回收设计,可将单次发射成本从“亿元级”压减至“千万元级”,较传统一次性火箭降低70%,使低轨卫星“一箭百星”组网、深空探测器“批量发射”成为经济可行的商业方案。
安徽九州云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季凤来说,能否实现可回收的关键是火箭发动机,必须要突破发动机的深度推力调节技术及发动机多次启动技术。目前,这家公司的“龙云”发动机研发已攻克了多次启动、热防护材料、箭体姿态控制等核心技术。
“液体火箭可回收技术的逐步突破,堪称商业航天领域的工业革命。”在深蓝航天CEO霍亮看来,这项技术的核心意义在于将火箭从“消耗品”转化为“耐用工具”,为万星组网、深空探测任务提供低成本“太空物流干线”。
卫星制造:批量成为现实
从2015年国家提出支持商业卫星发展,到2020年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新基建,再到自去年以来各地商业卫星产业加速落地,民营卫星企业掀起一股创新浪潮。
记者日前走进位于江苏省的银河航天南通卫星智慧工厂总装大厅,充满科技感的生产线正在进行装配工作。4月1日成功发射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中的两颗,就是这里制造的。
据这家工厂的智造研发工程师张波介绍,该产线可以满足年产100至150颗中型卫星的研制能力,整星研制周期缩短,效率提升了80%,批量“造星”成为现实。
“在卫星制造领域,商业航天企业低成本、批量化生产的优势正进一步凸显,卫星的研制正从少量定制模式向批产模式转变,能够像生产电脑一样生产卫星已经走入现实。”银河航天首席科学家张世杰说。
新技术突飞猛进,造卫星成本降低,让天上的科技应用便利地上的千家万户。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宏光说,从单星试验到星座组网,从数据采集到智能服务,商业卫星正在实现从“太空基建”到“生态价值”的商业跃迁。
据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