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地方高校亟需加快新文科建设,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服务区域产业转型与现代服务体系建设。培养适应未来,服务区域发展的应用型经管类人才,迫切需要跨学科整合,加强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对接。重庆城市科技学院2015年提出了“学科交叉—生态共生—数智赋能”的应用型经管人才培养理念,向内激发工科背景优势,向外联合成都文理学院及区域产业园区与龙头企业,聚焦“学科整合不足、产教融合不深、技术支撑滞后”等问题,充分发挥成渝两校区位与资源优势,2016年起以“经管工学科交叉重构课程体系、城产教生态共生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链场域数智赋能升级教学支持体系”为路径,积极探索新时代地方高校经管人才培养模式,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输送了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数字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科交叉
重构课程体系
面对数字经济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全新要求,重庆城市科技学院率先打破学科壁垒,依托工科背景优势,提出“经·管·工”学科深度融合的培养理念。校校、院院、校企联合重构课程体系,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融入传统经管类专业,形成“通识奠基、大类融通、专业精进、技术赋能”四位一体的学科交叉课程体系。低年级学生通过跨学科通识课程夯实文理兼容的基础素养,中高年级则通过跨校共建的专业核心课程深化专业纵深,同时依托校企联合实践项目,推动新技术在经管领域的创新应用。这种课程设计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技术工具应用能力,更培养了其解决复杂产业问题的综合思维。
为适应区域产业升级需求,校校、校企共建省部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产教融合虚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1个、“新E代智慧数字信息技术产业学院”1个,覆盖40余家企业和20余所高校,通过平台引入成渝地区龙头企业真实案例,打造融合产业应用的教学资源库。通过跨学科课程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对接,学生的知识结构从单一专业向“技术+专业+产业”复合型转变,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生态共生
构建实践培养体系
联合成渝高校、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以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目标,建成了省部级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平台、大经管生态圈实验实训基地等校内外实践基地,构建“专业基础夯实—核心能力强化—产业应用融合”三阶递进实践培养体系。专业基础夯实阶段,通过校内实训基地仿真社会商业环境,运载50余款实训软件,外加自主开发、整合20余门国家级、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课程项目至线上数字化实验实训平台,虚实结合,全天候开放,方便学生开展基础实训、案例拆解与虚拟仿真,强化学科认知与基本技能训练;核心能力强化阶段,开设创业实践、专业综合实训类课程,开展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比赛等,通过真实情境、任务驱动,校企双导师全程指导,强化操作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产业应用融合阶段,依托产业学院与实践教学平台对接永川区大数据产业园区、引入长城汽车等行业龙头企业的产业真实项目,转化为跨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综合训练教学项目,真题真做,助力学生能力培养与区域需求精准对接。
数智赋能
搭建智能教学支持体系
聚焦数智化教学支持体系滞后问题,学校构建“数据链+技术场+供需域”三轴联动教学支持体系。通过“数据链”精准赋能,依托英华学堂、学习通等智慧平台,建成跨校共建共享的微课、题库与课程思政案例库,配套全覆盖智慧教室,实现学习行为全链条跟踪与“学—练—测—评”全过程数据融合与优化,赋能个性化与精准化人才培养。“技术场”虚实结合,打造全天候实验空间,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实践教学,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供需域”动态适配,学校作为人才培养供给侧紧贴成渝地区产业与岗位需求变化,构建专业能力动态指标体系,推动专业结构与课程内容动态调整,提升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契合度。
“学科交叉—生态共生—数智赋能”三融合人才培养理念,融合工科优势与地方高校实践导向,构建“四位一体”课程体系、“三阶递进”实践培养体系、“三轴联动”教学支持体系“四三三”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校顶层设计上打破了传统经管教育“重知识轻实践、重管理轻技术”的结构困境,构建知识重构、实践深化、技术支撑的全链条育人闭环。两校协同打造课程体系、实践平台与教学支撑体系,实现理念共建、项目共研、资源共享,推动“基础实训—能力强化—产业应用”三阶递进实践路径落地,显著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为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产教融合与区域协同育人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刘学民 张子林 邓丽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