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两路”精神育人园 |
“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这样的震撼场景,是中国交通建设史的奇迹,也是当代交通人最鲜活的教材。
70多年来,因川藏公路而立的重庆交通大学,以“两路”精神为灵魂灯塔,以“红岩”精神为领路旗帜,从世界屋脊的筑路工程到智慧交通的科技前沿,从思政育人的精神传承到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在历史与现实交织中铺就育人新路,于理论与实践融合中锻造时代新人。
面对建设交通强国、教育强国的时代号召,重庆交通大学大胆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迭代升级课堂教学范式,以我国交通建设的筑路精神、真实场景、典型项目为依托,创造性提出“场景项目式”教育教学创新实践范式,在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书写着新时代的育人答卷。
置身时代场景
弘扬“两路”精神实施“七个一”工程
4月1日上午,香港特别行政区嘉诺撒圣马利书院师生代表一行100余人到访重庆交通大学。此次考察交流活动,是“渝港”两地深化教育合作、共促科技创新的一次重要实践。通过专题报告与参观“两路”精神育人园,香港学子深切感受到国家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与“两路”精神的时代传承。
1951年,重庆交通大学因修筑川藏公路需要而生。学校在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工程建设人才之际,培养了大批交通专门人才,为国家交通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两路”精神被熔铸在一代代重庆交大人的血脉里。
新时代新征程,重庆交通大学置身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一宏大现实场景之中,深刻洞察到“两路”精神所蕴含的重大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学校确立传承弘扬“两路”精神“七个一”工程,系统研究“两路”精神的丰富内涵、历史价值、时代意义,深入挖掘学校与“两路”精神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两路”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将“两路”精神融入育人全场景,构建起贯通时空的立体化教育生态。
《“两路”精神内涵阐释》《“两路”亲历者寻访录》等一系列专题丛书专刊编撰出版,音诗画作品《路石》、校友故事《向天路》等一系列文艺作品初见成效,微电影《桥人生·桥天下》、原创歌曲《两路》等一系列网络文化作品影响广泛——“两路”精神凝聚在文字墨香中、跃然于荧幕之上,以其深邃内涵与磅礴力量,持续浸润并塑造着一代又一代重庆交大人的精神品格。
建成全国唯一一个以“两路”精神为主题的育人场馆,一个个“两路”精神专项基金持续增加,一系列新时代示范点示范单位选树成功,一系列理论研究活动成果丰硕——“两路”精神正从文化建设的精神根基转化为立德树人的行动指南,引领着更多新时代青年在新征程上挺膺担当、笃定前行。
《重庆交通大学传承弘扬“两路”精神“七个一”工程》被纳入交通运输部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这不仅成为了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坐标,也将成为交通运输领域的文化建设新成果、思政工作新阵地,为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融入交通场景
将育人课堂延伸至重大工程建设一线
2024年4月,在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建设现场,由重庆交通大学牵头承担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大型运河工程水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与示范”正式启动。一年来,学校积极组织推动运河水生态修复、入海河口船闸防咸、水生态监控预警等关键技术攻关及其在运河建设中的运用落地,也让运河建设成为了学校专业教学的生动实践课堂。
近年来,重庆交通大学立足新时代教育使命,对标“交通强国”战略部署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提出了“场景依托,项目载体”的“场景项目式”教育教学创新实践范式,将人才培养的课堂延伸到港珠澳大桥、三峡大坝、重庆朝天门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一线,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输送更多堪当大任的交通英才。
学校遵循“学生为中心,项目导向、面向前沿、开放课堂和迭代升级”的基本原则,针对未来交通的发展方向,为各学院量身定制学科专业转型发展的“勘测图谱”,为项目式教学构建特定场景完成“整修工程”,依托学科特色打造项目化创新实践方案落实“固本工程”,多重维度交织建构,共同构成起重庆交通大学教学改革的创新矩阵。
各学科专业深度挖掘自身特色优势,将真实育人场景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体系。例如交通运输工程相关专业,依托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确定“山区复杂道路环境‘人—车—路’协同”这一典型场景,开展山区复杂环境下自动驾驶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内容,目前已凝练了400多个典型场景下的具体项目。
目前,“场景项目式”教育教学模式已在重庆交通大学全面推广,覆盖17所学院、30多个专业、260多门课程,打磨出一系列彰显“交通特色”的育人场景与课程项目。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斐然,共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21个,通过专业认证评估13个;土木工程和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分别获批科技部和交通部人才培养创新示范基地;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2门。
创新教育场景
打出育人组合拳培养新时代交通人
今年3月底,交通运输学院教师曾超的《停车规划与管理》课程,将课堂再次搬入真实场景之中,让70余名学生在地下停车库、室外停车场、新能源充电停车位等地进行现场学习,更邀请了智慧停车领域的知名企业家以AI赋能停车产业革新为题进行讲座,让学生们对智慧停车有了更深的体验。据悉,该课程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先后前往渝北区智慧停车大数据中心、全自动立体车库等场景开展现场授课,打造的一流线上金课累计学员突破两万人。
从具体项目的落地实施,到育人场景的精心塑造;从全面推进课程体系的优化重构,到深入探索课堂模式的创新变革……“场景项目式”这一创新之举,正在重庆交通大学掀起更深层次的改革浪潮。
教育生态实现范式突破——由教师主导的“教”向学生主动的“学”转变,逐步构建起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育人新生态。学校编写《场景项目式教学行动指南》,引导教师从入门者、初探者、探寻者、践行者、引领者逐步进阶,从而系统重构教学认知框架,将课堂核心从“教师中心”的权威范式转向“学生中心”的协同范式,真正实现教学主体性向学习者的实质性回归。
育人导向完成根本重塑——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生长的立体培育,以能力为导向打破学科界限、重构课程体系。以“项目”为基准重构知识框架,通过“导论项目、课程项目、综合项目、毕业设计”四层次场景项目,构建符合学生学习能力,层次递进、学科交叉,覆盖所有知识面和能力目标的课程矩阵,支撑学生基础、核心、综合、创新能力培育。
教学路径注入协同动能——从单一专业育人转向专业协同、校企协同、平台协同,创新交通建设复合人才能力链式提升路径。围绕交通建设复合人才“学习—实践—创新”综合能力链,深化产教融合,以“交通+”专业集群为中心,工程和科研项目为支撑,创新“教学—实践—科研—创新创业”四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协同与赋能机制,发挥协同育人效应,实现育人资源倍增。
这套“范式突破—导向升级—路径创新”的育人组合拳,进一步丰富了“场景项目式”育人内涵,为新时代交通人才培养提供了“重交方案”。
近5年来,学校为交通建设企业输送了2万多名毕业生;学生扎根基层,下得去,留得住,就业服务交通建设一线单位比例超过70%;用人单位和行业对毕业生认可度超过93%;每年学生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竞赛奖励1000余项,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等重要奖项。
宫辉 图片由重庆交通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