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近距离感受新重庆的气象万千全面取消“仅退款”迈出反内卷新步子越是乱云飞渡,越要镇定从容“龟速车”当治按下幸福“直达键” 渝中解锁15分钟新生活
第013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让世界近距离感受新重庆的气象万千
全面取消“仅退款”迈出反内卷新步子
越是乱云飞渡,越要镇定从容
“龟速车”当治
按下幸福“直达键” 渝中解锁15分钟新生活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4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渝中

按下幸福“直达键” 渝中解锁15分钟新生活

  4月15日,社区居民在石油路街道社区(老年)食堂用餐 摄/李显彦

  上清寺街道春森路社区养老服务站手工编织课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作为重庆母城、都市极核、品质半岛、首善之区,渝中区正以“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为关键抓手,通过党建统领、需求牵引、数字赋能,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从石油路街道二普小区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体,到全区推进构建“多圈融合、多中心布局”的开放式生活服务圈格局,渝中以细致入微的社区“微更新”,有效撬动了全域治理的“大格局”。

  这里,居民出门15分钟,生活样样有;这里,数字赋能成为基层治理的“智慧引擎”;这里,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共治,让幸福触手可及。

  聚焦一个社区

  看二普小区的“一站式幸福”

  清晨7点,72岁的陈婆婆刚出小区门,就在重庆牧有货乡村振兴惠民体验中心买到新鲜的米面、鲜肉;上午10点,外卖小哥李柯在暖“新”食堂以“8荤4素11.9元”的“骨折价”饱餐一顿;下午3点,年轻妈妈张女士带着孩子到“岩上时光”图书馆参加亲子阅读活动;傍晚6点,社区居民王大爷在“健康驿站”做完免费血压检测,顺路去社区超市采购……在石油路街道二普小区,居民的一天被嵌入“15分钟幸福圈”里。

  二普小区的幸福样本,源于石油路街道对“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的深度探索。社区充分运用闲置办公用房,引入企业投资360万元,打造集社区食堂、健康驿站、创业孵化间、暖“新”驿站、“春晖暖”社区基金加油站等为一体的“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同时整合石油路文化服务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群山老年大学等资源,“串珠成链”打造出多个服务设施互相补充、有机融合的综合服务设施群,居民生活便捷度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社区合伙人”模式的市场化运营,是二普小区综合服务体实现微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密码。通过“公益+低偿+市场”模式,社区邀请餐饮、医疗等单位担任“社区合伙人”,将商业利润的20%注入“春晖暖”社区基金池,用于公益慈善项目,增强社区造血功能。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既保障了服务质量,又破解了资金难题,形成“服务—收益—公益”的良性循环。

  试点一个街道

  石油路街道的“数字治理”密码

  走进石油路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可视化驾驶舱实时跳动着民生“脉搏”:独居老人的健康数据、消防通道的安全监测、服务设施的运行状态……依托重庆市“141”基层智治系统与重庆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石油路街道搭建“智慧石油路”平台,定位规划教育、养老、医疗、就业等8类服务阵地,实现“看图作战”,让服务从“人找”变“数推”。

  如何让数据精准转化为民生服务?街道以“五色卡”机制为分类推进机制,构建起数据驱动的精准治理体系。“‘五色卡’机制就像是为我们的服务装上了‘智能导航’,让基层工作者能按图索骥、精准施策。”石油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通过分类梳理居民需求和服务资源,将18个重点项目纳入“一本账”管理,并将项目进度分为急需建设(红色)、质量提升(橙色)、布局优化(黄色)、运行升级(蓝色)、潜在需求(绿色)五类,实现动态监测,让民生需求与资源供给实现“精准配对”。

  例如,针对老年助餐需求,系统动态监测各社区食堂运营数据,及时优化助餐点布局;依托数字孪生技术,还可精准预测未来3年中小学学位缺口,提前规划学校扩建;针对独居老人安全,为其配备一键呼叫、燃气报警等智能设备,预警信息接入智治平台,实现“一键报警、快响快处”,真正实现“人在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

  作为全市首批试点的“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石油路街道的数字化实践已结出硕果:已建成5个嵌入式综合服务体,服务半径缩短40%,空间利用率从31%跃升至89%;“智慧石油路”小程序集成39项高频服务,累计服务居民9500人次,社区商业生态活力显著增强。

  幸福一座城

  绘就“全域高品质生活”图谱

  石油路街道的创新实践,正是渝中区“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的一个缩影。在这片土地上,从老旧社区到国际商务区,从民生刚需到品质提升,一幅“多圈融合、多中心布局”的幸福图谱正徐徐展开。

  同在石油路街道,民乐村社区以网格化服务微信群和“三长”联动机制,让群众反映的事有人听、有人应、马上办;在化龙桥街道的议事会上,外籍人士也成为了议事代表,体现出“化龙桥美好生活”的“国际范”;大溪沟街道的人和书院由老旧院落改造而成,诸多讲座、文化沙龙、艺术培训为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添色增彩;全区还建成33个“渝小哥・歇一脚”暖“新”驿站、17个暖“新”食堂,让外卖小哥、快递员能够就近就便“歇个脚”“吃口饭”……

  以单点突破带动全域升级,渝中区正以“民生需求”为核心,系统推进“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制定《“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改革实施行动方案》,明确到2027年,全区“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总数将达到11个以上,同时以15分钟生活服务圈统筹配置各类功能设施,形成规划“一张图”、服务要素配置“一张表”以及建设项目建议表,引导“一圈多能”,确保服务要素精准落地。

  九项专项改革,精准破解民生痛点。渝中聚焦基层治理、便捷出行、教育托育等9大领域,细化64项重点任务。如开展“渝里兴社”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治理改革,打造“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推进相关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优化公交线路,拓展小巷公交覆盖范围,加强社区停车综合治理;健全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发展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等,将“民生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让服务圈建设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同时,为确保15分钟生活服务圈的高效实施和长效运营,渝中区将建立“五项推进机制”。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探索“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随人走”;研究多元可持续建设运营,建立生活服务圈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更新等工程的协同机制;深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生活服务圈全链条服务,探索社区经济新模式;探索跨生活服务圈协同联动,促进资源整合和高效运营;强化数字化智慧生活综合服务,深化公共服务“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改革。相互配合、协同发力,也为“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从一碗热饭的温度,到一键呼叫的速度,再到一屏统揽的精度……“出门即享优质服务”,这是渝中区以“小切口”推动“大民生”的坚定决心,更是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生动实践。渝中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渝中区将继续以智慧治理为引擎,发挥多元主体作用,推动生活圈建设与运营维护,让幸福在“15分钟”内触手可及,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贡献“渝中方案”。

  王彩艳 陈佳佳 图片除署名外由上清寺街道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