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系统思维,进一步树立发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的理念,在工作中自觉把发展和安全统一起来,共同谋划、一体部署、相互促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引领下,我国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全面推进,制度体系持续完善,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育成效显著提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向纵深发展,需运用系统思维,构建全领域大保障机制、打造全学段大课程体系、激活全要素大教育动能,切实推动国家安全教育走深走实。
以体系化思维构建全领域大保障机制。国家安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从体系化视角进行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及评价体系,为国家安全教育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坚实保障。健全“政策统筹+机制创新”保障体系。基于国家安全战略需求,进一步健全国家安全教育的政策法规,系统谋划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路径,形成层次分明、衔接紧密且逻辑严谨的政策体系,为国家安全教育提供宏观指导与规范依据。鼓励地方和学校在遵循国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创新机制,探索建立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多元共治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强大合力,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打造“专业化+分层化”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设置国家安全学相关专业,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开展分层分级培训,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培”“市培”、教师岗前培训等基础内容,重点开展大中小学领导班子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培训,分级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加强研究机构建设,健全国家安全教育研究中心、教指委和专家库,建立名师工作室,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方阵。建立“科学性+适用性”的评价体系。要依据国家安全教育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明确评价要求和评价要点,突出素养导向,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国家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将评价结果纳入学校和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推动国家安全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以专业化理念打造全学段大课程体系。课程是国家安全教育的核心载体,要坚持专业化理念,整合学科融合课程、专门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构建全学段大课程体系,推进“深层次+常态化”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满足不同学段学生学习需求。在整合学科融合课程方面,鼓励各学科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发挥各学科育人功能,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家安全问题,着力强化学生国家安全意识,丰富国家安全知识,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在优化专门课程方面,严格按照《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高质量开好专门课程。中小学要依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挖掘和利用校内外国家安全教育资源,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采用故事教学、游戏教学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加强相关专业课程建设,开设国家安全教育公共基础课,为学生提供系统深入的国家安全教育,培养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在丰富实践活动课程方面,通过“品牌活动+基地实践+社会协同”三维联动,推动国家安全教育从校园“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结合“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组织师生线上线下同上一堂国家安全课,组织“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宣讲团”等开展有声势、有亮点、可感知的品牌活动,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国家安全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维护国家安全的认识与践行能力。
以全域化协同激活全要素大教育动能。要秉持全域化协同理念,推动全社会协同发力,促进国家安全教育要素与多方融合,激活全要素大教育动能,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教育格局。推动国家安全教育要素与地方文化相融合。各地需深度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蕴含的国家安全教育元素,并将其融入国家安全教育教学。打造“沉浸式国家安全课”“行走的国家安全课”,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推进校内课堂与校外实践相融合。校内课堂和校外实践是国家安全教育的两个重要环节,校内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开展丰富的国家安全教育活动;校外联动安全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等社会资源,共建实践基地、共研教学项目,推动“校内课堂讲授+校外实景演练”,构建“知识输入—实践深化—反思提升”的育人链条,实现教育资源从“单一供给”迈向“多元协同”,推动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升国家安全意识和能力,促进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推动单点突破与全域共享相融合。重点开展资源开发与数字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国家安全教育基地、特色学校、优秀课程资源和文艺作品。依托数字平台,打破地域壁垒,通过“名师打造资源—平台汇聚资源—全域共享资源”的闭环机制,实现优质资源“一网通享”“全域辐射”,构建覆盖大中小学、兼具系统性与阶段性的国家安全教育资源体系,全方位提升国家安全教育的质量与效能。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教科院分中心,本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021-00-09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