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新型政法学科集群 服务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坚持以依规治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系统思维推动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走深走实扫码关注!
第014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加快构建新型政法学科集群 服务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
坚持以依规治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
以系统思维推动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走深走实
扫码关注!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4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理论视角

加快构建新型政法学科集群 服务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

李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强化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手段,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这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平安中国与法治中国是重要的条件和保障。要突破法学、政治学等单一学科的知识生产局限,构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以法学为核心、国家安全学与纪检监察学为支撑,有机融合政治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协同赋能的新型政法学科集群。这既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要求,更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其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深刻嵌入中国式现代化治理场景。

  范式重构:战略需求驱动的知识体系革新。当前,全球治理体系深度变革,全球产业竞争从传统贸易向数字规则领域纵深拓展。平安中国建设中的风险复杂化与法治中国建设面临的规则数字化挑战,共同构成新型政法学科集群建设的现实起点。传统学科分类体系下,法学研究聚焦规范解释,政治学强调制度分析,信息技术学科偏重工具理性等,这种学科割裂状态已难以应对跨境数据流动治理、人工智能伦理规制、社会矛盾风险防控等复合型问题。新型政法学科集群的内涵是国家战略需求与知识生产范式革新的双向耦合,通过建立“战略引领—制度创新—技术赋能”三维分析框架重构学科逻辑,在战略层面,深度对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布局;在制度层面,通过交叉学科方法论,如计算法学、智慧司法等,重塑规则供给体系;在技术层面,依托法律大数据、司法区块链等工具实现治理效能的范式跃升,回应国家战略需求。

  制度赋能:法治中国建设的学科支撑机理。法治中国建设的纵深推进,要求法学学科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从“规则阐释者”向兼具“制度创新力”与“治理协同力”的复合型知识供给体系转型。新型政法学科集群的核心使命,在于破解法治实施中“制度文本精准落地”与“技术变革动态适配”的双重难题,既要通过法教义学筑牢法律解释的规范性根基,又要依托交叉学科方法论推动法律实施机制的范式革新。这要求构建“领域法学”牵引下的立体学科生态,在纵向上强化法学理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等传统学科的实践解释力,在横向上发展科技法学、监察法学、城市治理法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实现“法学+科技”“法学+社会治理”的深度耦合。如最高人民检察院推行的“普通犯罪检察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正是这一转型的典型实践。该模型通过整合刑法学原理、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和检察监督数据,构建刑事立案未处理监督、民事虚假诉讼识别等算法模型,使法律监督从个案审查升级为系统性治理,显著提升了法律监督的精准度和治理效能。

  风险防控:平安中国建设的学科响应机制。社会风险形态的数字化、跨界化演变,倒逼社会安全治理进入“智治”新阶段。新型政法学科集群在平安中国建设领域的独特价值,体现在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根本遵循,构建“制度—技术—文化”协同的防控体系,在制度维度完善国家安全领域法律框架,在技术维度研发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在文化维度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西南政法大学新型政法学科集群建设实践具有示范意义,其搭建的“国家安全风险智慧治理实验室”,通过刑法学、侦查学、国家安全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深度耦合,融合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建立起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主动防御策略和高效响应机制。如在社会安全治理方面,学科集群聚焦新型犯罪,建立“生态圈犯罪”动态评估模型,研发虚拟货币资金流追踪、暗网数据挖掘等技术,为《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及国内“反电诈法”“反洗钱法”立法提供智库支持等。这种学科集群研究范式的创新,推动风险防控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的认知跃迁,从分散处置转向系统治理的能力跃升,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防御的战略转型,为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提供了学科支撑的实践样本。

  治理共同体:学科集群的价值归宿与实践指向。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总体国家安全观引领下,新型政法学科集群的价值在于构建多元共治的中国式现代化治理共同体。这要求学科建设突破“学院派”研究窠臼,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政府部门制定治理需求清单、高校(科研院所)攻关关键技术、行业企业推动成果转化,最终形成治理能力提升的闭环。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的“进化”轨迹,生动诠释了学科集群协同创新、“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价值。该项目由政府部门发布需求,复旦大学组织以政治学、公共管理学为主体的跨学科团队以及法学、城市治理、法治政府等方面的校外专家团队,共同推进智慧城市“一网统管”的理论研究,并与腾讯、阿里、华为等企业深度互动,构建了一个集成多学科功能优势的治理共同体,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秩序与活力平衡”的中国方案。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治理,其背后还有一套治理哲学,使超大城市治理既保有法治刚性,又具备人文温度。这种学科集群与治理实践的深度耦合,正是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所需的创新范式。

  全球治理:新型政法学科集群建设的战略外延。全球治理体系深度变革催生国际规则竞争新范式。新型政法学科集群的外延是国家治理能力向国际场域延伸的知识基础设施工程,通过“知识生产—规则建构—价值传播”的协同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的全球治理体系。这一战略实践以制度性话语权生成规律为理论内核,形成“技术互通—规则互认—人才互动”三维突破路径,技术层面构建法律信息中枢破解规则不对称,规则层面通过区域性制度标准互认重构治理坐标系,人才层面培育兼具专业能力与价值认同的治理共同体。西南政法大学打造的全球首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数据库(东盟区域)及法律查明服务中心,以法学、数据科学、区域国别研究交叉融合为基底,构建起覆盖东盟十国法律体系的信息中枢,不仅有效破解了跨境法律适用难题,更使区域性规则解释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这种“规则基建+人文联通”的双向突破,既为涉外争端解决机制建设提供规则接口,又通过区域性治理标准互认推动南南合作深化,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构筑起外部制度性保障。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本文为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德法兼修、产教协同、交叉融合”三位一体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