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全球首“跑”!重庆旧书市场的突围与升级从消博会看重庆消费品如何“出圈”全国首个新能源重卡全产业链闭环标杆项目在渝落地
第003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人形机器人,全球首“跑”!
重庆旧书市场的突围与升级
从消博会看重庆消费品如何“出圈”
全国首个新能源重卡全产业链闭环标杆项目在渝落地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4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形机器人,全球首“跑”!

  ①4月19日,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举行。天工队选手天工Ultra(左)在比赛中出发。

  ②天工队选手天工Ultra(左三)在比赛中冲向终点。

  ③机器人在活动现场进行表演。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 (记者 张骁)堪称科幻电影大片!19日7时30分,全球首次“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在京开跑!这声发令枪响,开创历史。

  20支人形机器人参赛队和人类选手同时出发,共跑21.0975公里半马赛道。北京亦庄这场特别的马拉松赛,办出了全球“独一份儿”。

  起跑线前,人类运动员举起手机,与机器人选手拍照;人形机器人轻挥手臂致意。一出发,欢呼阵阵。

  这次“极限”产业测试,逐新向实。

  马拉松,象征着人类对自我超越的不竭挑战。人形机器人作为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载体,从最初的概念验证,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开放路跑中的复杂路况和自然环境,对人形机器人的续航、运动控制、环境适应综合能力提出极高要求,促使研发团队突破技术瓶颈,加速产品设计改进,推进供应链成熟,降低量产成本。

  为了适应长距离奔跑,有的参赛机器人会采用特殊设计。大功率一体化关节、腿足刚柔耦合设计等,让机器人跑得更稳、更自然。

  就像人类在跑马中也要补充水分能量,为了验证快速能源补给技术的可靠性,比赛允许机器人换电,但部分机器人已具备不关机就能换电的功能,续航能力大幅提升,材料选用上更轻量化。

  人类跑步也会不慎跌倒,机器人跑马也难一帆风顺。但这些“跑”出来的问题和数据,正被研发团队一一记录,成为推动完善人形机器人技术的重要参考。

  经过马拉松赛事的锤炼,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整机稳定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推动人形机器人加快进入特种危险作业、智能制造、商业服务甚至家庭场景,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得力助手。

  人形机器人产业是展示综合科技实力的高地,是技术交叉融合的“集大成者”。受益于我国工业门类完整,产业配套强大,“大国智造”夯实创新底座,政产学研用综合托举,让科技和产业裂变出无限可能。

  这场人机共舞,面向未来。

  2小时40分42秒!在人类选手的陪伴下,“天工Ultra”率先撞线。成绩不是唯一评价标尺,拿到完赛奖、最佳耐力奖、人气奖、步态奖、形态创新奖的队伍各自出彩。

  比赛过程中,记者看到这样一幕:当人形机器人经过,奔忙的“外卖小哥”停下脚步、母亲抱起孩子、年轻人点开直播,大家不愿错过每个镜头……

  未来,藏在每个人的眼神中。这是“科技+体育”的创造力,人机交互的新魅力。

  机器人跑的这一小步,正是人类科技的一大步。

  记者手记>>>

  “人机共跑”,拉近与未来的距离

  新华社记者 李春宇 张骁

  在春日跑马热潮再度来袭的4月,一场“人机共跑”的半程马拉松为路跑赛事添了“一把火”。

  去年11月,当“天工”人形机器人首次亮相2024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赛场,为选手“加油助威”时,人们或许不会想到,短短5个月过后,人形机器人会与人类一起跑马。

  4月19日,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鸣枪起跑。虽然出于安全考虑,机器人赛道与人类跑者隔离开来,但每当机器人选手出现在大众视野,它都是全场焦点,让跑友们大开眼界。

  这是全球首次“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人形机器人与人同步报名、同时起跑,共跑21.0975公里,20支人形机器人参赛队无疑是最大看点。

  好奇、期待、疑惑交织在一起……对于现场所有选手、记者、志愿者和工作人员而言,这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自从一个多月前人形机器人参加半马赛事的消息发布后,与“人机共跑”相关的话题就层出不穷——机器人为何要设计成人形?人形机器人又为什么要跑马拉松?真的有机器人能跑完半马吗?

  记者带着同样的疑问,在现场探寻关于未来的无限可能。从人形机器人路面实测到半马起跑前最后一刻,各支参赛队伍都以非常严谨的态度调试机器人,很多队伍在备赛过程中对机器人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二次研发,探索关节力矩、转速的峰值边界,完善导热和风冷散热技术,从而提升人形机器人的奔跑速度和稳定性。

  在科研人员看来,马拉松不是秀场,而是高规格的试验场。“旋风小子队”领队崔文昊表示,此前业界很少像半马这样长距离、长时间地测试机器人的极限性能,为了让机器人在赛场上跑得更快,各支队伍加紧攻破结构稳定性等方面的难关。他相信,这次“人机共跑”过后,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都会有所提升。

  正如同人类跑马需要坚持不懈地科学锻炼,人形机器人也需要在科研团队的帮助下,不断完善自身性能。这场备受瞩目的人形机器人半马,能够增进企业之间的交流互鉴,推动技术升级以及行业标准的建立,让更多人看到、了解、接纳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在于融入社会生活,这场半马生动描绘了智能生活的美好图景,将“人机共荣”的目标又向前推进一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表示,此次“人机共跑”是技术测试平台、能力展示平台、应用推广平台,人形机器人样式、身高、体重、功能有差异,各自擅长的领域也有不同,但是都会在备赛、完赛过程中各自提高,未来将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各显其能”。

  北京马拉松协会会长赵福明表示,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城市结合自身的产业特色和城市文化,推出类似于亦庄机器人半马的路跑赛事,机器人不一定作为选手参赛,而是完成安保、急救等赛事保障工作,从而成为办赛亮点。

  “马拉松”经常被用来形容人生或是一段漫长的旅程,竞技体育从不缺乏温情和掌声,科技发展也需要更多鼓励。职业运动员创造的马拉松世界纪录逐步逼近“2小时”大关,大众跑者将全马“破三”视为“里程碑”,努力刷新个人最好成绩。马拉松对于人类而言是挑战生理极限,人形机器人作为跑圈“新人”,跑马之旅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需要给予更多支持和信任。

  (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