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颠覆性技术不仅能通过跨界融合与深度渗透推动传统产业向更高层次跃升,也因其高附加值和前沿性,为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抢占战略制高点创造重要条件。从实验室的原始创新到产业体系的颠覆性跃迁,从区域协同到全球价值链的战略突围,这一进程绝非单一维度的技术突破,而是需要构建“自主攻关—协同融合—区域联动—制度重构”四位一体的战略体系。
强化关键领域自主研发,促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筑牢颠覆性技术自主创新的根基,需在量子科学、先进材料等战略方向构建覆盖基础研究到工程转化的全链条支持网络,通过专项政策引导资源集聚,优化技术重组与验证的体制机制,为技术持续迭代扫除障碍。这种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呼唤开放合作的战略视野,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全球竞速领域搭建跨境研发平台,既吸收国际顶尖机构的创新理念,也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要素跨国流动,在保持技术敏锐追踪的同时增强内生动力,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人才梯队的多元化构建则是技术突围的核心支撑,要通过专项引才计划汇聚国际顶尖学者,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锤炼本土青年科学家,辅以成果转化与收益分配机制创新,形成产学研贯通的人才矩阵,让老中青衔接的创新梯队成为颠覆性技术突破的永续动能,为技术势能向产业协同的转化奠定坚实基础。
深化跨领域协同创新,加快颠覆性技术突破,塑造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在数字革命与绿色转型的历史交汇期,跨领域协同正催生技术突破的新范式。当自主创新积蓄的技术势能寻求释放,打破行业壁垒成为必然选择,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清洁能源、高端制造的深度耦合,不仅催生智慧能源等新形态,更通过技术重组孕育原创解决方案,为产业升级开辟多维路径。这一进程需要国家级资源共享平台的强力支撑,通过统一数据标准与接口协议,破解创新孤岛难题,使分散资源凝聚成系统化攻关合力;跨学科专项支持计划则如催化剂般激发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交叉创新,当智能制造与环保工艺在虚拟平台协同验证,当新材料研发与超算模拟形成闭环优化,立体化创新生态正重塑技术演进的基本逻辑。而连接实验室与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考验着中试基地与转化机制的效能,集成仿真测试与工艺验证的功能模块,辅以收益分成、股权激励等政策工具,实质是将技术逻辑与商业现实衔接,激活产学研协作动能,为区域协同网络的构建铺设关键跳板。
构建区域互补格局,释放颠覆性技术扩散效应,促进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当协同创新的成果需要空间载体,区域协同便成为释放技术辐射效能的战略选择。在重点城市群构建跨区域研发联合体,本质是将技术势能转化为地理空间的创新动能,通过共享实验平台与互通应用场景,前沿技术在集成验证中加速成熟,为新兴产业布局提供技术储备与市场培育的双重支撑。这种空间协同的深化依赖要素流动机制的优化,建立人才双向交流与技术联合攻关模式,如同铺设创新版图的高速路网,使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与次级节点的专业优势互补;专利池共建与产业链互补则如精密的齿轮咬合,在减少重复投入中提升整体效能。当政策壁垒转化为协同红利,区域创新网络便从物理叠加走向化学融合,而统一标准体系与开放平台的构建,如同修筑创新要素流动的标准化轨道,配合多层次投融资网络的能量补给,推动技术转化全周期提速,为生态层面的制度重构铺就基石。
创新制度供给体系,激活颠覆性技术转化潜能,构筑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制度创新是技术突破与区域协同的必然延伸。在伦理安全框架内探索弹性监管与创新试点模式,实质是为技术迭代保留试错空间。这种动态平衡的设计既非放任自流,亦非过度约束,而是在风险防控与创新效率间寻求最优解。资本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则标志着生态的演变进化,构建覆盖技术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体系,本质是将资本逻辑与创新规律深度耦合,知识产权质押与科研期权激励等工具创新,如同在实验室与市场间架设转化桥梁;当风险投资与产业基金形成接力支持,当资本市场与技术创新深度绑定,产融互动模式将重构价值创造的底层逻辑。从技术突破到产业重构,从区域协同到生态进化,这场系统性跨越不仅体现在量子通信、合成生物等具体领域,更深刻反映了创新范式的根本转变。在制度创新与技术革命的激荡中,在区域协同与全球竞合的共振里,以立体化创新实践开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27402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