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礼嘉街道嘉宁社区,社区学院舞蹈三班的学员们跟着老师翩翩起舞。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加快发展智慧养老”。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数智赋能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强数智化银发服务,从增进数智赋能产业、健全要素保障体系和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三个方面着力,充分发挥银发经济新业态的潜能,为全国老龄化社会治理提供“山城方案”。
推进数智赋能产业,聚焦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在人口老龄化与数字化转型的叠加效应推动下,适老化改造已成为银发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一环。一要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数智化适配机制。银发经济供需失衡的症结在于传统服务模式与老年群体异质性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而数智技术通过构建“需求感知—资源调度—服务交付”的闭环系统,可实现供给侧的精准适配,推动银发产业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形成“需求牵引—技术驱动—价值创造”的新型供给体系。二要在服务场景重构中嵌入数智技术。适老化改造本质是技术要素与物理空间的有机融合。技术嵌入须遵循“辅助而非替代”原则,在银行、医院等场所保留人工服务窗口,形成“智能+人工”的混合服务模式。通过精准识别老年人的行为特征,提升技术赋能场景与老年人行为习惯的适配度,进而增强数智赋能的有效性。三要提升老年群体的数字胜任力。弥合数字鸿沟需要构建“基础设施—社会支持—个体赋能”三层能力体系。政府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数字化建设,搭建乡村数字接入系统,加大数字适老化的下沉力度。通过社区公益培训破解技能壁垒,不定期为老年群体开展培训活动。发挥家庭对提升老年群体数字素养的反哺功能,进一步提升老年群体的数字素养。这种能力提升不仅增强老年人的数字获得感,也通过用户基数扩大反向激励企业创新,形成需求侧与供给侧的良性互动。
健全要素保障体系,完善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支撑。银发经济新业态的核心是实现从生存型养老到品质型养老转变。通过土地制度改革、金融体系重构与人力资本积累三种要素的协同联动,突破传统养老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推动银发经济向更高能级跃迁。一是以土地要素为抓手促进协调发展。通过都市联动、区域协调、异地保障等政策的指引,引导养老资源跨区域流动,破解中心城区土地约束与资源错配的困境。在乡村规划建设中,拓展县域银发经济产业链,以县域土地制度改革促进银发经济产业园区创新。二是完善金融支持体系。政府需通过制度性供给破解“市场投资不足”困境,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配合财政贴息和税收抵扣政策,构建普惠性金融支持体系,有效降低银发产业投资边际成本。创新多支柱养老金融架构,以分散风险、增强养老责任。针对老年群体风险厌恶系数偏高的特性,可设计具有保本增值特征的递延型储蓄工具。通过完善养老保险体系,提高老年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和经济安全感,激发其消费意愿,由此形成“保障强化—预期稳定—消费释放”的内生增长闭环,为银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三是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保障新业态从业者的权益。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服务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建立跨学科人才供给体系。通过产教融合协同机制培育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同步推进养老服务专业集群建设,开发居家介护、康复辅助等精准化服务模块。在权益保障方面,需重点关注数字经济新就业形态,加强新型劳动关系权益保障,确保新业态从业人员在福利待遇上与传统行业从业人员享有同等福利待遇。总之,未来需着力构建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破除制度性交易成本壁垒,通过要素组合持续释放银发经济新业态的乘数效应。
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构建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治理体系。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象投射。首先,银发经济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治理架构。在政府内部治理层面,需实现数据治理转型,通过构建跨部门老龄数据中台,打通民政、卫健、社保等部门间的行政壁垒,增强政府的信息整合效能,实现政策供给的精准匹配。在政企协同层面,需形成“激励相容”的合作机制,通过建立政企交互平台来消除企业与政府之间的隔阂,优化市场准入环境,激活市场主体的创造力。其次,银发经济新业态的培育需要构建产业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政府应通过制度设计推动破除行业壁垒、促进要素重组。产业融合的实质是价值链重构过程,让各主体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发展特色银发产业,提升产业韧性。例如制造业企业依托互联网平台输出数字解决方案,促进传统养老服务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开拓“智慧养老”“医养结合”等新业态,提升传统养老机构服务效率。再次,银发经济新业态的规制体系需实现从“被动回应”向“前瞻治理”转型。对银发产业核心产业、支柱产业和相关衍生产业进行分类指导,提高银发经济新业态发展水平。在维护市场秩序的同时释放创新活力,促进银发经济新业态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要加强新业态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保障银发经济新业态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