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红岩思政”铸魂育人的三重逻辑不断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建设全国职业教育重镇要做到“三个坚持”以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打造民营经济发展高地
第011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下一版 
深刻把握“红岩思政”铸魂育人的三重逻辑
不断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建设全国职业教育重镇要做到“三个坚持”
以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打造民营经济发展高地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4 月 1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知行笔谈

深刻把握“红岩思政”铸魂育人的三重逻辑

李林齐 李华夏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红岩精神植根于重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植根于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辨识度的重庆人文精神标识。“红岩思政”育人是重庆市教育系统传承弘扬红岩精神、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生动改革实践,对于深入推进红岩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建设教育强市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从历史逻辑看,“红岩思政”是弘扬革命文化的有效载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岩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重庆人民的精神丰碑和力量源泉。“红岩思政”育人旨在通过赓续红岩精神,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一是传承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积淀而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红岩思政”将红岩精神融入理论教学、情感教学、体验教学等育人模式之中,坚持“思政课堂、实践平台、社会资源”的“三维”联动,协同推进课程体系化、教学场景化、师资专业化、育人机制长效化,使青年学生在时空对话中感悟红岩精神的信仰力量。二是传颂英雄故事。党的故事蕴含党的初心使命、彰显党的优良作风、展现党的奋斗精神。小故事蕴含大道理,“红岩思政”通过打造“红岩英烈家书诵读”“红岩精神微课大赛”等创新形式,传承英雄人物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激励广大师生从红色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实现革命文化从历史记忆到价值引领的创造性转化。三是传播历史文化。红色资源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重庆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红岩村、渣滓洞、白公馆等革命历史文化遗址保存完整,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育人资源。“红岩思政”将历史文化与红岩精神教育深度融合,通过实地参观、情景再现等方式,切实让革命文化从遗址中“走”进思政课堂、从历史长廊中“沁”进学生心田,在触摸历史脉络中不断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

  从理论逻辑看,“红岩思政”是推进思想伟力内化的必然要求。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红岩思政”铸魂育人就是要构建起学理化、体系化的红岩精神育人理论体系。一是创新理论的立体融入。回顾历史旨在观照现实、启迪未来。汲取红岩精神的奋斗力量,全面立体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凝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育人合力,营造图像、文字、故事叙述者与听众相融合的立体教学情境,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教育阵地,实现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时代精神的耦合共振。历史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征,“红岩思政”育人既是对红岩精神的历史致敬,也是对时代发展的积极回响。“红岩思政”育人立足新时代人才培养规律,深入挖掘“时代楷模”王红旭、毛相林,巴渝工匠杜天刚等先进事迹,结合巫山下庄村、石柱中益乡等研学基地教育资源,整合乡村振兴研究院、工匠学院等平台资源,将脱贫攻坚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等与红岩精神深度融合,持续讲好身边人、身边事,让“红岩思政”更有代入感和时代感。三是城市精神的同构融合。重庆城市精神植根重庆历史、彰显重庆文化、顺应时代要求,与红岩精神高度契合。“红岩思政”育人将红岩精神内核与“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重庆城市精神有机贯通,通过理论研究、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使城市精神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育人载体,激发敢为人先的创新活力,推动人人践行真善美、弘扬新风尚、传播正能量。

  从实践逻辑看,“红岩思政”是拓展多维育人场域的范式创新。“红岩思政”育人是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的重庆实践,是重庆市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重要抓手。一是教学方式改革。“红岩思政”育人注重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以红岩精神为根基,用好用活“大思政课”,把革命遗址转化为“历史课堂”、思政剧目升华为“艺术课堂”、服务阵地打造为“实践课堂”,绘制“红岩思政”研学地图,开展红岩故事展演,通过专家讲、现场听、个人悟,持续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实现“课课有思政、班班有精品、校校有特色”,彰显出思政课的“红岩味”。二是学段贯通衔接。思政教育遵从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循“序”过程,必须打通学段壁垒、做好贯通培养。“红岩思政”育人通过工作室引领、示范校带动、品牌化试点的梯次发展模式,定期开展跨学段集体备课,构建起涵盖“红色记忆—精神传承—时代担当”的阶梯式课程体系,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让广大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三是线上数字赋能。以数字化赋能红色资源传播,推动红色文化“开口说话”,是数智化时代提升红色资源铸魂育人效能的必然要求。“红岩思政”育人依托VR、AR等数字技术,借助DeepSeek、豆包等AI大模型,将红岩精神转化为可听易传的“活教材”,建设“红岩大课堂数字学习体验馆”,开展“云讲”红岩故事、“网上祭英烈”等“云活动”,推动红色文化传播实现“百万师生同上一堂课”的规模效应,在交互式学习中进行穿越历史的“青春对话”,在沉浸式体验中凝聚奋进力量,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坚持做红岩精神的守护者、传承者、践行者。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文理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辅导员择优资助项目:fdyzy2023008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