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山下永不褪色的爱姥姥的冰箱山野嚣声登三峡之巅
第008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马拉山下
永不褪色的爱
姥姥的冰箱
山野嚣声
登三峡之巅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4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拉山下

汪渔

  马拉山被众山环绕,势如群星拱月,万山来仪。

  马拉山头,强巴林寺恢宏庄严,仿佛一位尊者,垂注着一方水土。花开花落,朝朝暮暮,诵经声抑扬顿挫,漫过寺顶,袅袅上升,弥散到藏地苍穹。经声抵达之处,雪白的云阵横陈,纯色的蔚蓝无边无际。

  马拉山脚,昌都城微风不燥,岁月静好。扎曲河与昂曲河久别重逢,在此汇合为澜沧江。昌都“朝天门”气象万千,神情韵致,活脱脱翻版重庆朝天门。天津广场的金色雄鹰双眼环睁,守候着日升月落。

  史实与现实交错,茶马广场上人影光影斑斑驳驳。

  大抵是因为顽皮,扎曲和昂曲走了很久的岔路。否则,它们不会发源于同一座雪山,却选择不同的道路奔腾而下,而到达昌都,又回心转意,握手相聚。

  藏区大地上的别样风情,让它们费尽劲琢磨。金木水火土,风雷雨雪霜,腐草暗藏萤火,皓月高悬天际,一次又一次牵引住它们好奇打探的目光。

  那些云海、雪山、海子、彩林,千山万壑,遍地牦牛,一次又一次使得它们贪恋、踟蹰。

  东张西望之中,它们有时跌下深谷,有时撞上岩石,有时挂成瀑布,有时化成水雾,跌跌撞撞的时候它们凛然訇然,开心快乐随时溢于言表,浪花飞溅,正是它们的一路欢歌。

  好不容易会师马拉山下,依然顽性不泯,歌里唱着“大河向东流”,它却偏偏向南走,先后化名为澜沧江、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而至南海。

  书里曾说:但凡两江汇合处,总会出现城市。

  某年以至多年,“卡若遗址”(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遗址之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中的先民,沿着河流走了很远很远,终于发现昌都适合他们生息繁衍,于是在此停下流浪的脚步,用石头垒台,用石头围圈,用石头砌墙,把石头打磨成刀、斧、锄、犁、矛,把自己同藏东的河谷、野草、雪山、密林和野兽安放在一起。

  日月轮回,多少年后,又有比他们年轻数千岁的人类另一帮先民,循着澜沧江的涛声,越过无数山岭田畴,成群结队来到这里。暮色之中,他们卸下马背上的茶叶丝绸,让马匹暂得休息,让自己做一个短梦,第二天一早又走进晨曦,走进群山,奔赴遥远的拉萨,到达更加遥远的尼泊尔及印度。

  赶马调子粗野,马帮铃声清脆,一拨一拨唤醒山谷,唤醒时间,队伍身前,是悠远漫长的茶马古道;队伍身后,是古老的寺庙、藏式建筑、历史遗迹,以及昌都淳厚的民风、神秘的文化。

  江湖喧嚣,雪山沉静。茶马古道上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都已隐退于苍茫时空。然而,古道上千年不曾摇落的斜阳、马蹄踏过的哒哒声响、马帮男人吆五喝六的粗犷神情,如今依然返青在茶马广场。

  越过花繁树茂,越过缤纷游客,越过五光十色,向东,向西,向南,向北,你的目光,最终会锁定那些建筑。那些建筑,规制端庄大气,墙体色彩斑斓,据说白色象征慈祥,黄色代表繁盛,红色寓意权力,黑色表示威猛,蓝色隐喻神秘。

  栋栋楼房,顶端镶了花边,腰间镶了花边,墙裙镶了花边。你再细瞧,其实门框镶了花边,窗框也镶了花边。花边复花边,仿佛昌都就是一座镶着花边的城市。

  懂行者细究,花边的纹样图案,有的叫吉祥结,有的叫如意头,有的叫角云子……由此,茶马广场所承载的,何止居有其所,何止行有所止,何止大庇天下,那是文明与文明的照见,那是历史与历史的交流,那是未来与未来的沟通。

  这是周末的下午。解放广场、水上广场、明珠公园广场,孩子们在嬉戏玩耍,老人们在聊天下棋,欢声笑语,点亮了一个个广场。

  更盛大的场面,则是广场锅庄,数百人围成圆圈,从晚霞满天跳到天色铁青,从夕阳西下跳到华灯初上。

  年纪大的,身着规整的藏服,神情肃穆,舞曲的铿锵节奏与格萨尔王的基因传承一并在胸中激荡,他们的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一丝不苟;年纪轻的,穿着新潮随意,动作信马由缰,主打一个全身松弛。他们的内心,肉眼可见,沉浸、忘我、快乐、无忧,一并投射到广场上,影子也在手舞足蹈。

  顿珠充当我们的向导。他说他的名字是庙里求得的,同一个僧人,一生要为很多人取名字,所以难免出现若干顿珠。

  他操着流利的重庆话,解释着为什么昌都也有“朝天门”。他的身后,跟着一群“组团式援藏”的重庆人,他们当中,有的是来自高校的教授,有的是来自医院的博士,有的是党政干部,有的来了一年,有的来了两年,有的来了三年,其中有人获得表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对话之中,一位重庆干部朗诵了一首诗:有两条小路望不到头/我站在岔路口伫立了好久/一个人没法同时踏上两条征途/而我选择了这一条去往昌都。

  顿珠把我们带进了昌都卡若区一位手工艺人的家。叮叮当当声中,眼见一块平平无奇的铜板,在他手中变成了“非遗”火镰。顿珠说,因为脊柱问题,手工艺人此前面临瘫痪,重庆援藏医生解救了他;因为国家援藏计划,八方对口支援,昌都旅游业精进,唐卡绘画、卡若火镰、彩砂坛城等藏文化工艺品走俏,所以几乎每个社区都有这位手工艺人一样的工匠、每个家庭都有传人。汉藏民族不断交流融合,如今的不少藏胞,既说藏语,又会汉语,既吃糌粑,又喜大米,既穿藏袍,又着汉服,既挂唐卡,又贴春联……

  参观出门,手工艺人用歌声为我们送行。顿珠边走边翻译,他说这位多才多艺的藏族同胞,所唱的歌词大意如下:

  祈愿天下所有生灵

  幸福平安

  吉祥如意

  ……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