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中展现大渡口新作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数字技术赋能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更好发挥平台经济促创新扩消费稳就业作用
第007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下一版 
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中展现大渡口新作为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数字技术赋能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
更好发挥平台经济促创新扩消费稳就业作用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4 月 0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笔谈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苏冬雪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战略要求,为新时代城市治理指明了方向。2025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聚力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在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上创造新经验”。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肩负着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的重大使命。立足新发展阶段,重庆应以系统思维统筹发展与安全、效率与公平、传统与创新,在提升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中探索新路径,以厚植民生福祉、筑牢安全基底、激活治理效能为着力点,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注入强劲动能。

  以宜居为本,厚植民生福祉根基。人民城市为人民,宜居是城市治理之本。重庆要紧扣“聚力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目标,以党建引领凝聚合力,在生态宜居、全龄友好等方面持续发力,让城市发展既有现代气质更具人文温度。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凝聚多元共治合力。实践证明,越是复杂环境,越需要强化党建引领的“主心骨”作用。持续推进“一核多元”治理共同体建设,不断深化“党建扎桩·治理结网”工程,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夯实治理根基。培育社区发展基金会、社区社会组织等新型组织,激发社会参与,释放治理活力。开发“山城有我家”智慧治理App,推动政府治理、社会参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二是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共享绿色福祉。深入实施“四山”保护提升行动,构建“三带四屏多廊多点”的生态安全总体格局,在中心城区推进“坡坎崖”治理2.0版,通过垂直绿化、生态修复将城市“秃斑”转化为社区公园,推广江北嘴江滩公园建设经验,打造更多亲水滨江廊道,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融合。三是完善全龄服务体系,提升民生温度。扩面创建“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在社区嵌入托育所、老年食堂、青年创客空间等复合功能设施,推广渝北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通过积分兑换机制激发低龄老人服务潜能;创建“青年发展型社区”,配套人才公寓、共享办公等设施,打造“创业+生活+社交”生态圈;同步实施“无障碍城市”计划,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让城市温暖触手可及。

  以韧性为要,筑牢城市安全基底。韧性彰显城市生命力,也是城市治理纵深推进的首要问题。超大城市的治理风险挑战更具复杂性,要以系统思维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构建全周期、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让城市既有发展活力更具抗压韧性。一是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强化风险源头防控。构建“智慧应急”平台,完善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森林火灾等风险动态监测网络,在地质灾害高发区推广“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系统。以海绵城市理念升级地下管网,解决中心城区内涝顽疾,建设“渗、滞、蓄、净、用、排”协同的雨洪管理系统。同时,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一张图”建设,将危化品运输、高层建筑消防等风险源纳入数字化监管。二是提升基础设施韧性,夯实城市运行底座。推进多维度“生命线工程”韧性升级,在交通领域,推动渝湘高铁、成渝中线高铁等关键线路建设,增强对外疏散能力,构建“轨道+公交+慢行”立体交通网络,提升极端天气下的应急替代能力。在能源体系方面,依托川渝两地共建千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基地,推进储气调峰设施布局,加快形成“双气源、双通道”供气格局,提升能源系统抗风险能力。三是创新社会协同机制,织密应急响应网络。构建“市级统筹、区县联动、社区落地”的应急管理体系,在社区层面推广“平急两用”服务设施,将党群服务中心、体育场馆等空间转化为应急避难场所;组建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培育“山城应急志愿者”品牌;创新试点“保险+风险治理”模式,引导商业保险参与巨灾风险分担,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多元共治格局。

  以智慧赋能,激活城市治理效能。数字化转型是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的关键路径。推动数字技术全方位、全链条赋能城市治理,实现从“经验治理”向“数据治理”的跨越升级。一是构建城市数字底座,打通数据经脉。加快建设“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整合住建、交通、生态环境等部门数据资源,打造城市运行“数字孪生体”,实现规划、建设、管理全流程可视化仿真。建立数据分级分类授权使用机制,在保障隐私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医疗、教育等民生数据有序开放共享。二是拓展智慧应用场景,破解治理痛点。聚焦交通治堵、环境治理、社区服务等领域,打造“小而美”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在交通领域,推广南岸区“智慧路口”经验,通过自适应信号灯和车路协同系统,提升主干道通行效率。在环保领域,运用AI算法分析大气污染源传输路径,建立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针对政务服务“碎片化”问题,在部分区域试点“一件事”集成改革,将企业开办、工程建设审批等事项整合为“一码通办”,推动政务服务从“可办”向“好办”跃升。三是完善数字治理规则,防范技术异化。建立人工智能伦理(审查)委员会,对算法推荐、自动驾驶等新技术应用开展风险评估。在全市试点“数字反哺”工程,通过社区智慧课堂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同时,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红蓝对抗”攻防演练机制,确保智慧城市建设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4SKSZ018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