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见世界,评动青春下潜,去找寻你人生的答案一部“微观战史”
第004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阅见世界,评动青春
下潜,去找寻你人生的答案
一部“微观战史”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4 月 0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书评大赛

阅见世界,评动青春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书评大赛季选综述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聂晶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书评大赛专题 扫一扫 就看到

  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阅读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培养思维、塑造价值观的重要方式。由重庆日报主办、重庆日报文体副刊中心与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承办的第一届全国大学生书评大赛,为广大青年学子搭建了一个展示阅读成果与思想深度的平台。

  自去年10月30日大赛启动以来,已收到数百篇来自全国各地大学生的投稿,从已刊发的书评作品及评委点评来看,这场赛事不仅展现了当代青年学子的阅读视野与批判思维,更折射出数字化时代下大学生对经典与现实的独特思考。

  目前,第一季度季选已结束,10篇入选书评新鲜出炉了(名单附后),让我们看看评委们怎么说?

  【书评亮点】 多元视角下的阅读表达

  本次大赛面向全国展开,吸引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参赛者涵盖高职、本科生和研究生。这种多学段、跨专业的参与,极大地拓宽了大赛的视野与影响力。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各自独特的视角,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类学生在参赛群体中表现活跃,为大赛注入了专业的思考与创意。从学生阅读的书籍构成来看,文学类书籍更受青睐。值得关注的是,学生阅读的书籍相对集中于近几年比较受关注的作品,整体质量较高,这反映出大众传播和出版对学生阅读选择的显著影响。这既体现了当下文化潮流对大学生的吸引,也说明大学生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从热门作品中汲取养分。

  在已刊发的作品中,文学类书籍占据较大比重,但学生们并未停留于简单的文本复述,而是尝试将书中思想与现实议题结合。例如,对《圆圈正义》的评析,作者不仅梳理了罗翔教授对法治与人性的思考,更联系张玉环案、于欢案等社会热点,探讨“程序正义”与“情理困境”的辩证关系。同样,《我本芬芳》的书评并未局限于对女性婚姻悲剧的同情,而是延伸至现代女性自我觉醒与社会角色变迁的讨论。

  尽管大赛鼓励评析近五年出版的新书,但不少学生仍选择具有持久影响力的作品,如《悉达多》《局外人》等经典,并赋予其当代解读。例如,有书评将黑塞的《悉达多》与当代青年的精神困境相联系,探讨如何在浮躁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追求。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展现了大学生对人文经典的传承与创新思考。

  【评委观点】 拓宽选书视野,指明进阶方向

  从记者对评委们的采访来看,他们认为本届大赛的作品虽整体质量较高,但仍存在可提升空间,并对参赛作品提出了意见与期望。

  谈及选书的视野,石福祁教授指出,当前书评选书仍偏重文学类,严肃的思想类、社科类著作较少涉及。范玉刚教授也呼吁,尽管当下进入数智文明时代,大众阅读方式趋于碎片化,快餐式文化产品盛行,但从入围书评来看,纸质图书和经典阅读方式仍受大学生推崇,这一点值得肯定。他建议大学和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积极倡导阅读经典和经典式(纸质)阅读,营造书香社会。未来,书评写作可尝试哲学、科技、经济等领域的作品,以拓宽认知边界。评委刘隆进对大赛作品中展现出的对经典文学的细腻解读和对时代命题的敏锐洞察表示赞赏,期待未来作品在思想深度与文学表达上能有进一步突破,推动阅读与思想的传播。

  评委蔡斐在阅读同学们的作品后,肯定了大学生爱读书、能写出好书评的热情与能力。他同时强调,书评不能局限于书本框架,要反思历史、观照现实、剖析人性、植入感情,进一步增强书评的厚度与深度,融入自己的思考与洞见,这样作品才更具生命力。例如,在评析《圆圈正义》时,若能加入法理分析和案例引入,书评的锐度和效果将大幅提升。石福祁教授亦指出,当前作品“评论力较弱”,缺乏“一针见血的深刻分析”。

  此外,部分书评仍沿用“简介+感悟”的固定模式,语言风格趋同。评委们期待更多创新表达,如采用书信体、对话体,或融入个人经历,使书评更具感染力。例如,《我本芬芳》的书评若以“致惠才的一封信”形式展开,或许能更生动地传递女性成长的主题。

  【赛事价值】 超越比赛的思想盛宴

  本次大赛不仅是文字竞技,更是一场青年思想文化的盛宴。在短视频、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大赛正鼓励大学生回归系统性阅读。

  主办方代表、评委单士兵指出,这次大赛是一次与大学生群体进行文化思想连接的重要活动。通过对学生构成、阅读书籍构成、学生思想框架构成的系统分析,能够洞察当前大学生的阅读状态、思想状况和文化品位。同时,大赛还有利于整合学术、文化与教育资源,拓宽教育的社会渠道,提升学生学术素养,优化校园阅读生态,从整体上提升当代青年的文化素养与思想价值。

  确如其言,本届大赛的线下交流会于3月12日晚走进西南政法大学。这场旨在促进校园书评文化繁荣的盛会,不仅为现场的近百名同学搭建起与大赛主办方和评委的面对面沟通的机会,更提供了一个分享与探讨书评心得的宝贵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书评创作的浓厚兴趣与热情,为他们提供了珍贵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积累。

  书评的价值,不仅在于评判一本书的优劣,更在于通过文字搭建读者、作者与时代的桥梁。本届大赛的作品,已初步展现了青年学子的思辨潜力,期待下一阶段能涌现更多“贴着文本飞行,站在山顶眺望”的佳作,让书香与青春碰撞出更绚丽的火花。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书评大赛评委

  (按姓氏拼音排序)

  蔡斐 重庆史研究会会长,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巢志雄 中山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冯磊 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范玉刚 文艺评论家、山东大学二级教授

  刘长发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刘隆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社科图书分社社长

  李淼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编委、《中国出版》杂志执行主编

  石福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单士兵 重庆日报党委委员、编委

  

  第一期季选入选作品

  1、面对邪恶,美不堪一击——读芥川龙之介《地狱变》有感 (南开大学 颜语桐)

  2、荔枝背后的大唐危机——读《长安的荔枝》有感 (西南政法大学 吴沐尘)

  3、从迷失到自我觉醒——读赫尔曼・黑塞《悉达多》有感 (重庆工商大学 张敏杰)

  4、《局外人》:荒诞生活中仍追求生活本真 (西南财经大学 王雪力)

  5、挣脱原生枷锁,飞往自由之境——《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 (贵州大学 刘诚诚)

  6、瓷盘有隙,唯情弥合——读《团圆记》有感 (南昌大学 汪栖同)

  7、《长安客》:从诗人的眼里看见时代与命运 (西南政法大学 雷一彬)

  8、平凡之光,滋润心田——读梁晓声《人生真相》有感 (四川外国语大学 欧松鸿)

  9、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读麦家《人生海海》有感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胡洁)

  10、人性深渊中的光与影——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有感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刘语萱)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