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指出,要持续放大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辨识度影响力,培育打造具有巴蜀特色的文旅业态和产品。在新时代背景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抓手,已进入深化创新阶段。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实践,对于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具有深远意义。立足重庆实际,需以“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为定位,通过文化赋能、空间重构、产业融合,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地方特色文旅品牌,纵深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深挖巴蜀文化底蕴,构建文化标识体系。巴蜀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重庆大足石刻、涪陵白鹤梁、四川广汉三星堆等文化遗产,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核心IP,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旅游吸引力。要借鉴东部地区文化品牌建设经验,以重庆大足石刻、涪陵白鹤梁、四川广汉三星堆等文化遗产为核心IP,形成“一核多星”的文化标识矩阵。要打造特色文化项目,加快建设大足石刻“石刻艺术研学基地”,联合安岳石窟开展数字化保护,推出“指尖上的巴蜀”系列文创产品,将静态文物转化为动态体验。要创新文化表达形式,借助数字技术激活传统文化,推广“文化+科技”模式,在长江三峡、大巴山等区域建设VR沉浸式体验馆,让游客在“行走的历史”中感悟“江峡相拥、人文共生”的巴蜀文化。
优化文旅空间布局,畅通文旅“血脉”。旅游不仅是欣赏自然风光的过程,更是体验文化、感受历史的旅程。通过优化文旅空间布局,可以更好地展现巴蜀地区的文化魅力,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感。要优化文旅空间布局,以重庆主城和成都双核为驱动,以成渝古道、长江上游、成绵乐三条旅游带为串联,以“五横五纵”多条旅游支线为骨架,串接生态旅游大环线,推动七个特色旅游区合作联动发展,共同构建“双核、三带、七区、多线”的空间格局。要打通“大动脉”与“微循环”,重点推进渝宜高铁、成达万高铁建设,规划“重庆主城—涪陵—万州—达州—成都”旅游专列,实现“1小时都市圈、3小时旅游圈”。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打破行政壁垒,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体系,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要设计跨区域精品线路,整合重庆武隆喀斯特、四川九寨沟等世界自然遗产,推出“山水奇观八日游”;串联红岩村、邓小平故居等红色资源,打造“红色基因传承之旅”。
培育文旅新质生产力,激活发展动能。产业融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通过文旅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要推动文旅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如在重庆南山、四川青城山试点“文旅+康养”,利用两地中医药资源,开发“温泉理疗+森林氧吧+膳食调理”产品,打造“成渝都市圈后花园”。要依托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发展“文旅+跨境贸易”,建设“一带一路”特色商品体验中心,实现“买全球、卖全球”。要拓展“文旅+”场景,如“文旅+教育”“文旅+体育”,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此外,还要提高创意产品开发水平,促进创意设计与实体经济、现代生产生活、消费需求对接,加快培育具有巴蜀特色元素的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
提升国际辨识度,讲好中国故事。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不仅要在国内形成影响力,更要走向国际舞台,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要构建国际化营销体系,参照发达地区国际推广经验,联合制作多语种宣传片,在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地标投放。要设立“巴蜀文化旅游全球体验中心”,通过虚拟展厅、直播带货等方式,推广“重庆小面制作技艺”“川剧变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完善国际化服务标准,针对境外游客需求,在重点景区增设多语种标识、外币兑换点、国际医疗急救站,制定《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服务质量规范》,对导游资质、住宿卫生、食品安全等实行跨区域统一监管。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社科院文史研究所副所长,本文为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重点项目:2024CXZD3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