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聚焦本质安全提升超大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纵深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优化升级党建统领生态领域工作机制
第007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聚焦本质安全提升超大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纵深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优化升级党建统领生态领域工作机制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3 月 3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笔谈

聚焦本质安全提升超大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魏光禧 周振超

  位于江北区的重庆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大厅,工作人员在后台运维三级治理中心。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重庆的重大任务。平安重庆建设大会强调,“全面提升全市域本质安全水平”。公共安全是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题中之义,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提升超大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必须聚焦城市本质安全,推动维稳保平安向法治创平安、面上静态平安向本质动态平安、一时一域平安向全域全程平安的根本性转变,加快韧性城市建设步伐,完善超大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本质安全是一种系统性的安全理念,主要包括人、物、环境和管理四个方面。

  人的本质安全是提升超大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的根本。城市本质安全是一种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安全。提高超大城市的本质安全水平,必须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主动将人民安全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价值导向,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人的各类需求,强化多元协同共治,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是提高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突出问题,打好治安防控主动仗,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黄赌毒”等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成色。二是提升各类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市、区县、镇街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高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率。三是探索建设基层治理共同体。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机制,探索社区企业、社区合伙人制度,实施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动员社会力量维护公共安全。四是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把公共安全教育纳入超大城市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健全公共安全社会心理干预体系,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情绪。

  物的本质安全是提升超大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的基础。超大城市公共安全治理要盯紧盯牢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场所,运用AI、数字孪生等技术强化风险监测预警和隐患排查治理,落实人防、技防、工程防、管理防等措施,常态化开展高层建筑、场馆商圈、集贸市场、学校医院、有限空间作业等风险隐患排查,确保安全治理不漏项、无死角。一是强化超大城市公共空间安全整治。要开展危险化学品、电动自行车、燃气等重点领域隐患全链条整治,实施城市大型户外广告安全检测,强化高层建筑、地下工程、大型商业综合体、厂房库房、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场所消防安全重点问题整治,加强道路塌陷隐患、下沉式建筑安全整治。推进灾害突出问题整治,加快实施骨干河道疏浚、病险水库治理、监测预警设施损毁修复及加密等工程。二是加快数治一体推进超大城市生命线治理。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城市“水电气讯路桥隧轨”数字化率。推动超大城市地下管线大综合一体化治理机制改革,强化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因地制宜推进综合管廊数字化改造升级。推进供水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城市排水防涝应急处置能力,动态排查整治积水风险隐患。三是提高超大城市建筑风险化解的支撑能力和安全疏散水平。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按照城市标准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有效消除各类安全风险隐患。推行“多中心+功能组团”的城区建设模式,实行“住宅+公园”的社区建设格局改造,改善商用建筑和住宅小区过度密集的状况。

  环境的本质安全是提升超大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的支撑。环境的本质安全不只是城市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也包括经过人们设计、建造的各种城市建筑和设施,同时又融合了治安、交通等社会环境。因此,只有建立高韧性的城市安全环境,增强城市应对这些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安全水平。一是建设宜居城市。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根据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等科学确定人口规模、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优化形成“一核两江三谷四山”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避免“摊大饼”式扩张。二是建设美丽城市。把握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开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赛道,从传统的污染治理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面升级,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共赢。三是建设畅通城市。强化市级道路建设统筹,补齐次支干道短板,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做好动态交通组织,推进智慧停车,推广小巷公交,提升道路智管水平。

  管理的本质安全是提升超大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的保障。提升超大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水平,需要进一步强化系统观念,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生命体,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以全新理念推动城市治理要素全方位整合、治理主体全过程参与、治理环节全链条贯通、治理对象全时空覆盖、治理目标全系统集成、治理技术全数字迭代,形成多跨协同、高效智慧的超大城市治理新图景。一是健全三级贯通实战的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充分发挥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主轴作用,推动社会治安、数字管线、高楼消防、工程渣土监管等治理类典型应用贯通实战,持续提升“一图掌控”能力,进一步完善基于GIS系统的风险点动态管控机制,实现KPI体系、城市体征指标体系等监测预警全域感知、全量监测、全时呈现。二是持续推动Al赋能超大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综合集成推进城市数字孪生系统建设,加大管线矢量数据、城市运行管理数据以及基础地理、基础设施等三维数据归集力度,增强超大城市治理预测分析和智能决策支撑能力。三是完善超大城市安全风险体征指标体系和风险评估模型。实施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强化重点场所、重点设施、重点要素、重要活动的智能监测预警。四是构建超大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闭环管控体系。聚焦风险管控、隐患整治、应急处置等环节,建立健全责任到人、精准研判、分级管控、监测预警、隐患排查、隐患治理、应急准备、处置救援等制度,整体构建“风险提示—部门研判—问题解析—闭环处置”流程,着力推动公共安全领域各类“大城市病”问题解决。

  (作者单位:重庆警察学院重庆国家安全与社会治理研究院)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