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答疑解惑 实打实解读政策60余家企业带来上千个岗位成达万高铁首个跨越高铁超级“门”吊装完成肾移植患者有望摆脱血型匹配束缚扛起教材建设“国家队”使命 夯实高质量教育基石
第005版:重庆
上一版 下一版 
面对面答疑解惑 实打实解读政策
60余家企业带来上千个岗位
成达万高铁首个跨越高铁超级“门”吊装完成
肾移植患者有望摆脱血型匹配束缚
扛起教材建设“国家队”使命 夯实高质量教育基石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3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南大学
扛起教材建设“国家队”使命 夯实高质量教育基石

  西南大学教材建设的丰硕成果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进步的速度。教材作为知识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西南大学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材建设和管理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探索和实践教材建设的新路径,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学校“西部职普融通教材研究基地”入选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教师主持或参与研制多个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主编多套教育部审查通过中小学国家课程标准教材;主编50种教材入选国家规划教材,59种教材入选农业农村部规划教材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规划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逻辑学》累计已出版近90万册,在全国数百所高校中推广使用……荣誉和数据见证着西南大学教材建设工作的“国家队”的使命担当,彰显着学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定决心和有力行动。

  体系创新

  构建三大路径贡献“西大智慧”

  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西南大学始终把教材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托,以党建引领、制度护航、人才支撑为路径,构建了覆盖全领域、全流程的教材管理体系,为服务教育强国战略贡献“西大智慧”。

  强化党建引领,构建“三级联动”管理体系。学校成立了西南大学教材工作委员会,构建了由学校党委书记担任委员会主任,校长和分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研究生培养、本科生培养的校领导担任委员会副主任,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委员会成员的工作格局。

  完善制度体系,严把教材质量关。学校出台了《西南大学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教材规划、编写、审核、选用及出版等流程,坚持“凡编必审、凡选必审”,实现教材工作全流程管理、全方位覆盖,为教材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汇聚实力团队,打造教材建设“国家队”师资。学校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组建具有雄厚实力的教材研究团队,有2人先后担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2人,另获全国教材建设奖5项,教师积极承担国家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研究等工作,努力为国家教材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示范引领

  以高水平智库服务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

  去年10月,教育部公布了2024年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评审结果,认定了31个2024年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其中,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德全教授领衔申报的“西部职普融通教材研究基地”入选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据了解,这是国内职普融通领域唯一的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也是重庆市唯一的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此次成功入选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充分反映了学校教材建设工作以及职普融通研究的深厚基础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效,也为学校深化教材建设与研究提供重要契机。

  在悠久的教材研究与建设历史传统以及深厚的学术积淀下,基地坚持以建设高水平课程教材专业智库服务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致力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致力于助推“三教三融”战略和西部职普融通教材高质量发展。

  近6年来,基地共主持国家级课题20余项,在SSCI、CSSCI期刊发表有关论文200余篇,教材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未来将瞄准建设“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影响世界”的国家级教材智库和数据库、构建“职普融通、理实结合、学科交叉”的教材研究队伍和后备力量、共建“一带一路”讲好中国教材故事等目标,推动中国优秀教材走出去,传播教材建设的中国力量和中国声音。

  多维赋能

  全面开花释放教育贡献力

  目前,学校廖伯琴、宋乃庆、荣维东等教授主持研制或参与研制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多位教授主编或参编中小学教材,其中廖伯琴(总)主编的4套中小学物理教材、宋乃庆(总)主编的5套中小学数学教材、杨晓钰(总)主编的3套中小学英语教材、庄钟春晓主编的3套中小学艺术·音乐教材入选国家课程标准教材。

  学校多位专家学者承担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编写任务,《外国教育史》《教师道德修养》等3本教材由西南大学教师担任首席专家。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逻辑学》,作为教育部指定的高校逻辑学课程通用教材,全书覆盖了逻辑学基础理论与核心知识,突出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累计已出版近90万册,于全国数百所高校中推广使用,现第三版已完成修订,即将出版。

  沉甸甸的荣誉、多个领域的突破,彰显着学校扎实推进基础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教师教育、教材基地等教材建设,为国家教材建设作出的积极贡献。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西南大学教师主编教材近400种,初步形成涵盖新农科、新文科、新工科、教师教育的教材体系。59种教材分别入选农业农村部规划教材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规划教材;50种教材被评为重庆市重点建设教材。38种教材入选本科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2种教材入选本科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活动中,宋乃庆、廖伯琴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学校教师主(参)编的6种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奖。

  资源激活

  书写新时代高等教育新篇章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2024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修订)》,西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学》(1~6年级)《艺术·音乐》(1-6年级)《艺术·戏剧(戏曲)》(8~9年级)等6类42册教材通过教育部审核,正式列入目录,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艺术等学科。

  大学出版社拥有背靠母体大学的独特优势,与高校教学科研结合紧密,能尽快感知学科教学的新变化,及时把教师课堂教学的创新成果反映在教材上,是高校教材体系建设中最具创新能力的力量。

  近年来,西南大学出版社在中小学教材出版方面名列全国前茅,在大中专教材出版方面成效明显。作为全国少有的承担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出版任务的出版社之一,正在编写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外国教育史》;出版了《小学数学基础》等多种国家级和省部级本科/职教规划教材;出版了“21世纪美术教育丛书”(白皮书)、“21世纪设计家丛书”(黑皮书),教材持续销售近30年,为全国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于教育者而言,教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西南大学将秉承“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精神,持续深化改革,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材体系,以开放务实的姿态探索教材建设新模式,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书写新时代教育辉煌篇章。

  王俊又 胡忠英 图片由西南大学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